杨文志的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wenzhi

博文

[转载]科普内容开源,科学教育加法中研学旅行的关键

已有 2244 次阅读 2023-8-10 14:04 |个人分类:科学普及|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原创 李冬晖 士心察观 2023-08-08 07:49 发表于北京

图片

      提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感悟生活,熏陶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这是青少年研学旅行的初心,也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可行途径和有效措施。研学旅行,研学与旅行交融,游是手段,学是目的。研学旅行以内容为王,科普内容开源是关键,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根本。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科学教育加法的背景下,科普内容开源亟待加强。(全文5900字,阅读约需11分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感悟生活,熏陶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这是青少年研学旅行的初心,也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可行途径和有效措施。研学旅行旨在通过生动的实践体验,直接接触真实的环境和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主动地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学旅行,研学与旅行交融,边学边游,游是手段,学是目的。研学旅行以内容为王,科普内容开源是关键,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根本。我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目前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也要看到,当前我国青少年研学旅行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科学教育加法的背景下,科普内容开源亟待加强。

       一、研学旅行的发展历程

       研学旅行或研学活动,又称修学旅游、教育旅游,前身是在16-17世纪的欧洲地区兴起的“大游学”运动。后来,不少国家开始崇尚“漫游式修学旅行”,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兴起的营地教育,日本于1946年兴起的修学旅行,到1960年修学旅行已成为日本中小学校的常规教育活动。迄今,已有许多国家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系统内能拓展大中小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并且积累了有益经验。

       我国目前正处于研学旅行的发展机遇期,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和体验的教育活动,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青少年研学旅行目前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随着更多学校和家庭的支持,以及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完善,研学旅行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机会。

      首先,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研学旅行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能够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和知识的方式,逐渐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其次,社会的发展也为研学旅行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家庭有能力承担研学旅行的费用。同时,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学校提供了更多合作机会,使得研学旅行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为研学旅行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事先了解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互联网平台也为学校和旅行社提供了更好的对接机会,使得研学旅行的组织和管理更加方便高效。

      然而,当前中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导致研学旅行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地方的研学旅行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些家长担心研学旅行可能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和安全,抱有犹豫和担忧的态度。

图片



      二、研学旅行的独特性

      研学旅行,注重在实际情景中进行体验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体验中探索、发现和应用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研学旅行,学生可以全面发展自身的认知、情感、社会和实践能力。

      ——习得性。研学旅行以体验和探究为重点的学习方式,而非简单的游览和旅游。强调以体验和探究为目的,通过参与体验、深入思考、知识获取、来实现学习目标。相比于简单的游览和旅游,研学更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的素质发展。通过研学,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体验性。研学旅行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和亲身体验,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研学旅行提供学生亲身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自探索和发现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等方式,学生可以亲自感受和体验所学知识的真实应用和实际效果。这种参与性这种亲身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综合性。研学旅行能够涵盖多个学科领域,促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研学旅行常常涉及到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机会。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参观历史遗迹、了解传统文化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特点。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视野,也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主体性。研学旅行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探索并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研学旅行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通过探究、研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相比于仅仅游览观光,研学旅行更注重知识上的积累和扩展,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体验。

      ——共情性。研学旅行通过与真实环境的接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研学旅行常常结合了学科知识、实践操作和社交交流等多个元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深度。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相比于仅仅旅游游览,更能够刺激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使其更加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社会性。研学旅行注重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互动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研学旅行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研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质。同时,研学旅行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片



      三、研学旅行的重要作用

      研学旅行作为科学教育的加法,作为一种结合学习与实践的教育活动,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际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水平。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激发学习动机。研学旅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提升学习能力。研学旅行提供了学生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学习。这种实践与体验的学习方式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综合素养。研学旅行强调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综合素养。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综合能力的培养。

      ——提高教学效果。研学旅行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习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图片



      四、研学旅行的科普内容开源

           在科学教育加法背景下,研学旅行被视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的教育方式,它通过将学生带入科学实践环境中,让他们亲身参与和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从而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研学旅行,游是手段,学是目的,内容是关键。开源科普内容,可以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提高研学旅行的科学教育效果和影响力,可以在科学教育领域形成良性循环。

      (一)研学基地的开源建设。研学旅行资源是指用于教育实践中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在实地考察、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和经验。研学基地建设,是支撑研学旅行的基础,可以遵循科学教育规律,通过制定研学基地的分类、条件等标准,充分利用以下丰富的研学资源类型,开源建设研学旅行的学习基地。

      ——科学技术资源:包括科学实验室、科技企业、科技博物馆等。学生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和参与科学实验等活动,了解科学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可以依托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以及科研机构、高校、科技企业、社会机构等的研究、实验空间场所,开源建设研学旅行基地。

      ——自然遗产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自然遗址、生物多样性资源等。比如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山水风景名胜等,都可以作为研学资源提供给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可以依托于具有区域特色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与地理、生物、语文、历史等学科知识整合设计出一批特色研学旅行基地。

      ——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址、文物古迹、文化传统等。比如博物馆、古建筑群、传统手工艺村等都可以成为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可以依托于工矿企业、国家机关、科研机构、非营利社会组织等,在研学基地建设出专业活动体验的各项设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体验。

      ——社会实践资源:包括社会机构、社区组织、公益项目等。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可以依托农村、农场和生活场景,设计一些农作物和果蔬辨认、种植、采摘和烹饪等体验环节作为研学旅行的部分内容。

图片



     (二)研学旅行的内容开源。研学旅行内容的开源,是指研学所使用的学习资源、教材和活动设计等内容资源,通过共享于社会,使更多的人能够自由地访问、使用和改进这些资源。

      ——制定明确开源策略:在进行研学内容开源前,应明确开源的目标、范围和方式。明确开源策略能够帮助组织或个人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开源过程,确保内容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可以选择开源某一特定领域的内容,或者完全开放所有的研学资源。

      ——保护内容者的权益:采用开放授权协议可以确保研学内容的合法、合理使用。常见的开放授权协议包括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使用合适的开放授权协议能够明确内容的使用范围,保护原创贡献的权益,并允许他人共享、演绎和改进自己的作品。

      ——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开源的研学内容应当具备高质量和丰富性,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开源过程中,应投入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制作和完善研学资源,确保内容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拓展内容的覆盖范围,包括多领域知识、实践案例、教学活动等,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科技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博士后等)的知识、经验和研究能力、专业素养和才能,不仅在科研中起到关键作用,而且也是研学旅行科普内容的有效供给者。

      ——提供多种形式资源:研学资源不仅限于书籍或文档形式,可以包括文字、图片、视频、课件、应用程序等多种形式。提供多样化的研学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让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风格进行选择和使用。

      ——创建共享平台社群:建立一个共享平台或社群有助于研学内容的集中管理和交流分享。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博客、社交媒体等途径,让用户能够方便地获取研学资源,并提供交流、讨论和反馈的机会。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能够促进内容的改进和创新。

      ——注重内容更新维护:研学内容的开源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应持续关注内容的更新和维护,及时修复错误和更新版本,保持内容的时效性和可用性。

图片



     (三)研学旅行的模式创新。中小学研学旅行主要有以下课程实施模式。

      ——自然教育模式。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其中自然的教育受之于自然,遵循自然,它不断地锻炼孩子,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也可以说,自然本身就是每个人的老师,学生在室外受到自然给他的锻炼,可以训练他们体格和性情,陶冶他们的审美和情操等。

      ——生活体验模式。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倡导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做中学,使学校里获得的知识在生活体验中更加生动立体,并施加给儿童本身更加持久的文化意义的影响。生活体验模式的研学旅行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的需要,由开发者整合旅游基地的现有资源,使学生能直接接触社会生活环境,从而为学生创造整体的、特别的生活教育体验的学生旅行课程形式。

      ——文化考察模式。旅行使人们离开常居地到不同的地方去接触、了解相对陌生的一种或多种文化,研学旅行是了解不同文化的最佳途径。对学生而言,文化考察模式让学生接触到他们平常可能并不会访问的地方和事物,在短期停留、考察中增长对各类文化的认识以提升文化理解力、包容力以及交往能力。

      ——交换学习模式。该模式的内涵表现为基于城市互访或学校交流项目,学生离开现在的教育地,前往另一个教育地进行游学,符合了许多中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需求。最初,交换学习一般是高等教育阶段内的一种教育方式,而如今被认为是向全球学生提供最佳教育的一种方式,在基础教育阶段也逐步得到重视与发展。交换学习使学生实现城市互访和学校交流,利于建立跨地域、跨国别的文化了解渠道以增进地区间语言、自然、人文沟通和学术交流,学生在其中得到多方面的综合体验。

图片



     (四)研学旅行的科普场景。在设计研学旅行的内容场景时,需要考虑以下关键因素:

      ——目标与需求:明确研学资源的教育目标,并与课程要求和学生需求相对应。确保研学资源与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目标相契合。

      ——主题与内容:确定研学资源的主题,并结合学科知识,科学设置相关内容。内容应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互动与体验: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参与和合作。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样性与灵活性:提供多样性的资源和活动,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风格。同时,灵活调整内容和场景,以适应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目标。

      ——安全与保护:确保学生的安全,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和设施,并注意保护研学资源中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五)发挥科学教师作用。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生学习的同伴和共同促进者。当师生共处于宽广、活泼、自由的环境中时,学生天性得到相当程度的释放,那么教师应当主动内隐其权威,以拉近师生关系,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与学生做旅行和学习的同伴,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教学管理者与旅行艺术家。研学旅行既然是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就必然涉及教学管理,教师在其中承担了相当重的管理任务,如过程管理和安全管理等,但研学旅行也是一种旅游活动,因此教师作为一个纯粹的管理者身份是不可取的,教师还应丰富作为一个旅行艺术家的特性,在复杂的环境中敏锐地观察,对事物进行百科全书式的快速链接,以自身良好的修养和审美情趣投入这项创造性事业中。

      ——学生自主开放体验的引导者。一方面,充当体验性、实践性活动的激励者,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充当开放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整合研究问题,指明学习的方向,给予探究过程的指导。新型教师角色的定位,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步完善是中小学校适应研学旅行育人和提高旅行学习效果的重中之重。

      (六)研学旅行的共享机制。开源研学资源的关键在于共享与合作,其方法和策略如下:

      ——合作伙伴:建立与公共机构、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等有关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和分享教育资源。

      ——教师参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学资源的开发和分享,提供教师培训和支持,激发教师的创意和创新。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参与研学资源的设计和评价,提供学生自主发现和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平台建设:建立在线平台或社区,供教师和学生分享研学资源和经验,激发创意和合作。

      ——政策支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研学资源内容场景的开源和共享。

     

      主要参考文献:

   李冬晖编著,青少年科技活动实践与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7月第1版。

图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2814-1398518.html

上一篇:视界:科学,到底有没有国界?
下一篇:[转载]现代科普的第一原理,是什么?
收藏 IP: 111.192.10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