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志的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wenzhi

博文

走出科普工具理性的误区

已有 4058 次阅读 2009-2-14 23:10 |个人分类:科学普及|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普, 误区, 工具理性

走出科普工具理性的误区

杨文志  贾子文
(中国科协  北京100863)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要使全社会重视和参与科学技术普及,接纳科学,充分发挥科学的社会功能,就必须调整和协调社会规范以营造适合科学技术普及事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同时协调科学技术普及本身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规范。我国科学技术普及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科学技术普及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规范方面,仍然存在过分崇尚工具理性的问题。前一段时期,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普及不够,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市场广阔,社会科学精神缺失,“法轮功”邪教活动泛滥等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出现,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比较严重的恶果,这不能说与对待科学技术普及的工具理性态度无关。要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及时走出科学技术普及工具理性的误区,推进新时期科学技术普及事业的蓬勃发展,以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一、积极迎接社会转型对科学技术普及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经济的观念逐步确立。这种商品经济公开承认个人利益、个人权利和个人价值,而且需要发展工具理性,追求效率、功利和成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人能力和创造性,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事业上的永不满足,生活上的争取美满、追求丰富多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西方文化中的赤裸裸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也同时在影响着我们,对财利的追求一时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全民经商、金钱潮等现象曾在全国出现。然而,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与市场经济相应的法律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缺陷,这种金钱潮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构成许多隐患。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弄虚作假的现象普遍存在;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商业、金融、人际之间信用下降,逃、废、赖、骗债务情况经常发生;违背科学的蛮干造成的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社会腐败严重等。这些违背科学精神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风气,成为我国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严重问题,影响了执政党和国家、民族的形象和声誉,成为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障碍。我们的时代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精神,弘扬科学精神是新时期科学技术普及的根本性任务。
然而,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由于人们价值观和价值取舍标准发生重大变化,使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甚至包括权力)都商品化,没有使用价值,或暂时没有效益的事情都被放置到一边。在这种工具理性的支配下,公益性事业、社会效益纷纷被忽视,科学技术普及也就很难被真正重视。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科学技术普及组织被解构;一些长期从事科学技术普及创作的作家被改行;一些长期从事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的机构难以为继、被迫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出路;不少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以至于造成今天科学技术普及组织不健全、队伍老化;科普作家队伍青黄不接、后续无人;科普公益性事业单位基础差、设施不足、手段落后、举步唯艰、发展后劲不足等严重现实。在新的时期,要积极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科学技术普及面临的挑战,抓住党和国家重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全社会大力支持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良好契机,勇于创新,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开创新时期科学技术普及事业的新局面。

    二、正确处理科学技术普及中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和技术有根本性的区别。①科学的目的和任务是认识自然,而技术的目的和任务是改造自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科学需要回答的“是什么”和客观世界的因果性的“为什么”的问题。而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技术需要回答的是“怎么做”,解决人的行为的目的性的“为什么”和行为合理性的问题。②科学研究是一个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技术活动是一个目标明确的活动过程,是一个从精神到物质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发明的过程。在科学活动的发现过程中,科学发现是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规律,例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万有引力定律却不是因牛顿的发现而存在的,实际上在牛顿发现之前它就始终存在于自然界中。而在技术发明的活动中,单凭自然界本身的进化和发展是永远也不可能“自然形成”这些仪器或机器的。客观规律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存在;而仪器、机器、工具等却是依赖于人的有目的、有意志的活动产物。③科学活动的结果一般表现为知识形态;而技术活动的结果往往表现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在实践中,技术活动也包含着一定的知识成分或知识要素,例如软件、配方、图纸、技术诀窍等都是知识形态的技术,但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仍然有重大区别。科学知识是以概念、规律为主要“形式”的知识;而技术知识却是以程序、操作规程、规则等主要“形式”的知识。④评价科学的标准是真理性标准,科学的判定问题是是非、真假、对错等性质的问题。而评价技术的标准是价值性标准,技术的判定问题是效用、效率、价值等性质的问题。新的科学理论取代旧的科学理论,其根本原因是新的科学理论更接近于真理,相比较说新的科学理论是正确的,旧的理论是错误的。新技术取代旧技术,不是因为旧技术是“错误的技术”,而是因为新技术比旧技术更有价值。这里的价值绝不是单指经济价值,而且还包括了政治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文化价值等。⑤科学活动的主角是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而技术活动的主角是发明家、工程师、技师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家和发明家、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是不同的社会职业和社会角色,他们的职业不同,社会角色不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也不同。⑥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而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具体内容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说,不受社会经济、法律、资源、社会条件的约束,对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带有普适性。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很多情况下必须考虑到社会、经济、法律、资源、文化等不同的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例如,水力发电技术在缺水地区毫无意义,养猪技术在穆斯林国家毫无用武之地。⑦科学和技术由于其内在本性的不同,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体制,以及实行不同的管理原则和运行管理模式。

    同时,科学和技术也是有联系的。①科学与技术是互相依存和互相渗透的。一方面现代科学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和推动。没有超高温技术就不可能有超导理论;没有高速加速器,就不会有基本粒子物理学;没有电子显微镜,生物学就少了一只“眼”。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现代科学的指导和支持。②科学和技术互相促进与互相转化。技术不但对科学的发展提供研究手段、经验资料,而且技术的需要还为科学技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成为科学进步的动力。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的相互关系出现了与古代科学和古代技术的相互关系不同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相互关系更加紧密了,互相转化速度更快了,新时代已经向人们提出了在承认差别的同时更加重视统一性的要求。

    科学技术普及中包括科学的普及和技术普及推广两个范畴,但不仅仅是技术的普及推广。在长期的科学技术普及过程中,特别是在我国农村科学技术水平极低、科学技术知识基础很差的情况下,通过普及推广技术的手段,让农民群众来认识科学、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是很受农民群众欢迎,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也是非常有效的。由于农民群众受到他们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影响,对事物工具理性非常强,比较务实,如果开始就讲一些与他们价值取向不一致的、抽象的科学知识类的东西,是脱离农村实际的。由此我国农村科学技术普及长期以来受到农民群众这种工具理性式需求的刚性牵引,技术普及推广成为农村科学技术普及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公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社会群体分化和职业变迁越来越快,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新时期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仍然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边缘落后地区等。但科学技术普及只停留在以技术普及推广为主或仅仅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技术普及必须在继续坚持普及推广技术的同时,大力普及广泛的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三、要克服科学技术普及的功利主义,体现人文精神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经济所具有的潜在利益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科学技术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帮助人们完成某项社会活动,具有某种工具价值,而且还具有更高的人文、人道价值。人文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是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提倡高度的人文关怀。科学界的优良传统中道德观念,既是一种宝贵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古往今来,科学界的优秀分子,为真理、为科学、为人类进步而斗争,充满着献身精神,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他们意识到自己从事的科学工作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在科学研究中孜孜不倦、自甘淡泊、不求闻达,把精力倾注在事业中,而不是花费在享乐上。科学技术发展是为人类服务的,本意是为人类创造幸福、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

    如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只注重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它的人文、人道价值,就会导致科学技术的误用和异化,就会出现利用科学技术制造恐怖、破坏生态环境、制假贩假、急功近利等不良社会行为和现象。对人文精神重视不够,张扬不力,是当今社会的一种不和谐现象。科学技术普及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普及宣传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要对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与社会风险进行普及宣传,并且要普及克服和防范这些社会风险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要避免科学技术功利价值的过度显彰,树立和建立起科学的人文、人道权威,推进科学技术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信念和价值观,向社会公众广泛深入地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在人类社会的人际关系方面,要张扬道德和伦理的观念,摒弃“见物不见人”、“见钱不见人”功利主义观念。

   四、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科学技术普及所创造的价值

   科学技术普及的成果主要是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表现在人的知识、思想、道德、伦理、方法、能力、行为等方面。这种精神、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不同,物质产品经过消费后,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将消失或递减,而科学技术普及创造的成果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身,并且随着人的存在而长期保存和延续,甚至可以使几代人受益,以至为整个人类所共享。因此看待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的理论意义和价值要有战略的、发展的眼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社会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本身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科学技术普及更多地属于社会精神文化范畴,是一种社会文化事业,科学技术普及的成果绝大多数时候并不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科学技术普及对人们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是渐进性,无法的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要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漫长的时间甚至花费几代人的精力。换言之,科学技术普及普及的成果作为一定内在的知识力量、精神力量、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在人的身上存在着,它也许暂时还不能为人们所理解、所认识,但是到了一定的时期,条件成熟了,它会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并迅速地从社会公众的深层迸发出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强大原动力。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水平,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力、创造力、凝聚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由于科学技术普及成果的价值难以量化,对它的经济效益评价的尺度难以确定,因此对科学技术普及功能的社会态度,是涉及妥善解决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待遇问题的关键。在现实中,许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成果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科普文章、科普著作、科普作品等在评定职称、晋级、升职中不能列入成果目录,不仅没有得到重视,甚至受到歧视,有的科教工作者兼职作科普(志愿者)还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一个国家看不到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不能认同一种较为深远的价值取向,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目标,那么将导致科学技术普及事业得不到社会的抚育、科普活动得不到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参与,科学技术普及无疑就会萎缩,社会也就会出现畸形。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出现的封建迷信抬头,伪科学、反科学甚行,甚至出现了“法轮功”在社会上蔓延的严重事件,这些不能不说与社会对待科学技术普及的态度、价值标准,以及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张扬不够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充分证明了在“法轮功”事件以后,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决策的无比英明。

   五、合理规范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的劳动报酬
 
    许多科学技术普及的前辈都十分怀念我国50年的科普“生态环境”,因为那时是一种特殊年代的特殊背景。那时科普工作者真有些“言不及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时代情怀和革命激情,一心只想把科学技术普及到公众。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社会转型时期,标志着政治时代向生活时代的转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背景。在市场经济时代,言“利”不再受到耻笑而是自己的一种正当权利,虽然许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在短期内无法适应社会转型时期义利观的变化所引起的震荡,但仍有不少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始终不变,这是当今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引以骄傲的品格。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在短期内依靠理想和激情的支持战胜暂时困难,但却不能长期依靠殉道精神来支撑社会,而是要依靠人应该拥有的、体面的生活保障来支撑。人生的“金字塔”是以生存为基础的,先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让生命得到延续,而后方可言及追求辉煌的事业与成就。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若为生存条件问题而煞费苦心,这就不能不影响他们的智慧的发挥和事业成就的创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解决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待遇偏低的问题,离不开市场机制的引入。然而市场机制的明显缺陷在于偏重现有的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忽视“期货”,这是市场主体偏好于近期利益的必然反映。因此作为非政府、非营利组织里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由于他们的劳动创造的成果一时不能或不宜转化为使用价值形态,也就无法从市场直接获得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若不采取政府干预或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给予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相应的经济或精神补偿,获得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使其劳动报酬与付出的劳动相当,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那么就很难保证他们全力以赴投入到科学技术普及的事业之中,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贡献。

    六、崇尚科学理性,切实履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的使命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是社会精神财富和文化力量的创造者,崇尚科学理性,走出工具理性的误区,不但要克服市场经济自身的局限性,而且还要纠正影响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发挥作用的各种社会思潮。进入新的世纪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在这个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重要的不是回忆过去,感慨现实,而是要面向未来。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一定要对科学技术普及事业充满热情。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淡化了一部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的科学理性,强化了他们的工具理性,并且成为他们支配工作的一种倾向。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不应该是市场经济的局外人,有责任让自己介入现实世界,贴近社会现实生活、贴近广大社会公众的工作和生活实际,也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蓬勃发展。要看到,商品经济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过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摆脱了历史阴影的纠缠后,开始由传统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每一个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都有责任促进这种转型的尽快实现。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要为一时改革给科普工作带来的暂时困难所下倒,要积极地肩负历史使命,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否则将有愧于社会和公众。

    科学技术普及重要的是要弘扬科学精神,克服工具理性。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技术长足发展,对传统的思想和观念产生巨大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时间、空间和视觉等界限,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为人类开拓新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提供了可能。我国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尤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和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随着知识经济的临近,文化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而我国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在低潮,西方敌对势力一时也没有放松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他们的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我们在意识形态的较量仍然相当激烈。因此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铸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决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当今所处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时代的客观要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2814-215055.html

上一篇:如何做好军营官兵的科普
下一篇:科技社团之运营策略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