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糜泻(Celiac disease ,celiac sprue)是患者对麸质(麦胶)不耐受引起小肠粘膜病变为特征的一种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又称麦胶性肠病(glutenous enteropathy)、非热带口炎性乳糜泻(nontropical spure)、特发性脂肪泻(idiopathic sprue)。本病在西方人群发病率约0.03%,我国则少见。
发病机理既有麦胶的致病作用也有遗传因素。麦胶的致病作用表现最初注意到患者症状与进食面粉制品有关,停止面食,症状缓解,因而提出麦胶可能是致病因素。麦粉含有10%-15%的麦胶(gluten),被分解后产物为麦胶蛋白(gliadin)及麦谷蛋白(glutinen)。麦胶蛋白为分子量15000左右,对肠粘膜有毒性,如果进一步水解,毒性消失。正常人小肠粘膜细胞有分解麦胶蛋白的酶,能够使其分解为更小分子的无毒物质。但在活动期乳糜泻患者,肠粘膜该酶活性不足,不能充分分解麦胶蛋白故引起小肠粘膜病变。除考虑麦胶对肠粘膜的直接毒性外,也不可忽视免疫机制参与。用免疫荧光法证实活动期乳糜泻患者血液、小肠分泌物及粪便中均有抗麦胶蛋白抗体(IgA)。摄入麦胶(抗原)后与抗体在肠粘膜细胞中起反应,引起粘膜病理变化。停止摄入麦粉类食物3-6个月后,该抗体可以消失。另外就是与遗传因素有关。挛生兄弟的发病为16%,一卵双生者可达75%,因遗传关系肠粘膜缺少麦胶蛋白分解酶;另外遗传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对麦胶产生过敏反应。
乳糜泻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很难诊断。不过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可以捕获新乳糜泻疾病抗体的方法——Now,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a strategy to capture novel celiac disease antibodies. The technique successfully differentiated between sick and healthy people (Anal. Chem., DOI: 10.1021/ac303201d)。
这项技术可以成功地区分健康人和病人,这无疑对于乳糜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利好的信息。美国加州大学化学工程系Patrick S. Daugherty认为这种方法,拥有无数的细菌,每个细菌都承载着不同的肽分子, 对未知的抗体的识别比肽库中的其它类型抗体的识别会更容易一些。研究人员根据试验数据,他们采用统计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该方法可以准确确定85%的人患麸质过敏症(乳糜泻),对于健康者来讲,准确确定可以达到91%,与目前的现有诊断测试结果不相上下。尽管如此,目前还尚不清楚这种方法是否可以比现有的方法更早一些诊断乳糜泻疾病,不过研究人员承诺,他们可以白手起家,创建有效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涉及免疫系统疾病,包括难以诊断的疾病如狼疮、多发性硬化症以及某些癌症等。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doc.sciencenet.cn/DocInfo.aspx?id=16284
http://cen.acs.org/articles/91/web/2013/01/Bacteria-Pick-Celiac-Disease.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5 1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