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行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ejj 天,地,人

博文

在卡内基厅听波利尼和王羽佳独奏会

已有 5329 次阅读 2013-6-16 11:47 |个人分类:谈艺|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音乐, 卡内基, 王羽佳

   上个月抽空去了纽约看卡内基厅的波利尼和王羽佳的钢琴独奏会。波利尼196018岁时就获得肖邦比赛大奖(为李云迪以前获奖的最年轻的钢琴家),但获奖以后又销声匿迹沉潜10年苦心练习终成大气。这次他的音乐会是全场贝多芬,而且全是只要听过钢琴音乐的人基本都很熟悉的经典曲子:《悲怆》、《黎明》、和《热情》。也只有十足的底气的钢琴家才敢拿出这样的曲目单。

 

   波利尼早就以精准的技巧闻名于世。如今年过七旬技巧已退步很多,《悲怆》这样的一些琴童都要弹的曲子他也出现了错音和节奏的失控。但是之后也许已经是手指筋腱活动得开了。《黎明》和《热情》音乐处理之丰富和精细,听的我如痴如醉。回到家细细在琴上消化了下,发现对有些音乐上说不好的东西一下子豁然明白了好多似的。比上了十节钢琴课都有用。

 

   这样对两个星期后的王羽佳便更有期待。说来惭愧,我从没有听过任何“新生代”钢琴家的演出,郎朗、李云迪什么的,从来没有(只是在CD上偶然听到过)。我早也听说过今日钢琴界技巧非凡但音乐单调的主流,但是我毕竟没怎么亲耳听过他们的演奏,我觉得技巧那么好了,音乐能差到哪去。王羽佳这回弹的主要是俄国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和斯克里亚宾第二和第六奏鸣曲。比贝多芬是要宣泄和奔放的多的。于是期待更大。但听完拉赫玛尼诺夫之后胸中竟然无感。奏鸣曲这样的大曲子的内容和情感其实无比丰富。但是整个曲子听下来我竟然只感到了两种处理:要么是快和响的不得了的走句和和弦(而且她的和弦好像总只有一种弹法),要么是散漫的仅仅是发自“感觉”的抒情。每一个值得期待的地方全部都莫名其妙地一笔带过了,只有第三乐章的开头似乎才有了“对”的感觉。上半场下来我几乎快生起气来:可惜了这么好的曲子(还有这么好的手指和天赋)怎么竟可以这么弹琴。

 

   于是下半场我的热情冷了大半,听上去却也并不像上半场的那么“不对”了。“安可”是激动的环节。而且她弹的“小曲子”似乎都比“大曲子”要好听得多。我听了比霍洛维茨还快的《卡门》,比任何前辈(甚至比阿格里奇)都要快得多的普罗科菲耶夫的《托卡塔》。心里没有办法不激动。但这种激动不像是音乐给人的情感,反倒是像看刘翔跨栏、博尔特冲线或者是空中飞人还有狮子钻火圈什么的时候的那种刺激。

 

   后来回去看王羽佳的访谈。她其实完全知道自己在弹什么。他解释说因为她“还是个年轻人”,就要像年轻人一样地弹琴。她老了点以后才会去弹巴赫、莫扎特、海顿那些有“深度”的作品(回想郎朗也是出道很晚以后才开始演出贝多芬)。也罢。只是“深度”也并不是靠等到一定年龄自然就会有的。有天赋者更需要长久的辛苦的淬炼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天资和运气,和那笔丰富的音乐遗产。只不过即便她就一直像这个样子弹下去,也会有观众来听,大音乐厅也会照样找她来开音乐会。她也就不需要弹的多么有“深度”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1484-699962.html

上一篇:谁还要听古典音乐——由费城交响乐团中国巡演想到
下一篇:学问与常识
收藏 IP: 98.227.140.*| 热度|

5 曹聪 余昕 杨晓虹 董明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 0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