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行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ejj 天,地,人

博文

谁还要听古典音乐——由费城交响乐团中国巡演想到

已有 6188 次阅读 2013-6-12 10:02 |个人分类:谈艺|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古典音乐

      费城交响乐团刚刚结束了它的中国巡演。40年前费交在文革期间就访问中国,是第一个“破冰”访问中国的美国乐团。费交此次所到之处听说一票难求。想想我在费城居然可以每周免费坐在一楼听费交的演出,真感慨自己的生活真是过的太好。

 

      不过更吸引我的是两则新闻,一是说费交在北京去澳门的飞机上据说是晚点等的太久,于是几个音乐家拿起琴来给大家在机舱内来了个德沃夏克的四重奏。我看了有人拍的视频,演奏水平比在音乐厅里的丝毫不打折。大家听得也是是十分开心。另一个事情是说费交到天津的时候也“走入基层”,进入社区和街巷为民众免费拉琴。反响也是不一般。

 

     “古典音乐”(暂且这么叫,虽然我很不喜欢也不明白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在今天当然到哪里都不是观众最多的。但是在中国已经足够热闹了。反观在美国我去音乐厅,观众基本是清一色的老年人,年轻人中则基本是亚裔面孔。在中国即使不懂的人想到“古典音乐”也许还会想是个什么“阳春白雪”的玩意儿,也许还会有凑热闹的心,而在美国多数人连这份心都没有,他们一听到“古典音乐”的反应便基本是无聊和不屑——想想在美国,连数学这样“高级”的学科,很多中学老师都要陈述它是多么地有用和有趣,才能劝服学生学点数学,古典音乐这样没有用又“缓慢冗长”的东西更是不会有什么吸引力了。

 

      我想到几个月前几个同学去老系主任家在晚餐上的谈话。系主任85岁多,一代钢琴名师,教了快六十年的钢琴。他的太太听说也是位极有名望的小提琴家。我们讨论古典音乐的未来,为什么听的人越来越少,H同学热情地说我们应该去街上拉琴弹琴,让人家来听,我们还严肃的讨论怎么样把钢琴搬到大街上,但是系主任却居然感慨,说你们弹给谁听呢,今天的人这么忙,不忙走到你面前也随身听着ipad。而他的太太开始感叹起来他们的几个女儿,说从小音乐环境肯定没得说,各种早教培训熏陶,结果她们没有一个喜欢古典音乐,更“可气”的是找的老公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乐盲”。系主任接过话来说了一句我印象深刻的话——他说她们甚至不觉得这有多么遗憾,她们错过了那么美好的东西。系主任最后说,我们在守护一个正在失落的传统。

 

      我原本也悲观起来,以为真的是人们越来越不喜欢好的音乐了。看了费交的新闻,加上最近几十天了解的另外一些事情,让我觉得问题似乎不再这里。问题不在于人心本身,而在于制度和文化。当人们因为生活而那么忙碌和烦恼,市场因为要赚钱和讨好欲望而让大街上都充斥着垃圾音乐和文化,音乐家因为生计而被迫做损害音乐的事情的环境里,音乐能给人放松一下,或者能让音乐家生存就不错了,怎么谈更深的体验。刚刚去世的西塔琴大师拉维香卡说,他面对着喝着可乐搂着女朋友听他音乐的年轻人,他拿着琴就走了。但他根本上并不是责怪这样的年轻人,他说要让他们放下可乐瓶,忘掉任性般的所谓“自由”和只当做休闲和宣泄的音乐,耐心点、认真听,他们便有可能有真正美好的,比喝可乐“high”的多的体验。又看看耶鲁放在网上的公开课最热门的不是金融和科技,而是音乐学教授怀特上的西方音乐导论……也许我们缺的不是聆听音乐的耳朵和心灵。阻碍聆听的是败坏的文化和压抑人的制度,而最要命的是那些爬到制度里要紧的位置上,被自己的野心和私利笼罩的人。他们只试图拿音乐给自己谋利。

 

     所以我觉得费交的音乐家那样做是值得的。一次演奏并不能改变制度或者文化的风气。大部分听众听了过后便也回去正常过日子了。但是也许每一次这样的演奏都会在一些敏锐而有希望的心灵种播撒几颗真正的音乐的种子,他们在生活中本没有机会接触这样的音乐和音乐家。正是无数颗这样的种子才有可能延续那个也许本不可避免正在失落的伟大传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1484-698753.html

上一篇:《春之祭》、音乐与认知科学
下一篇:在卡内基厅听波利尼和王羽佳独奏会
收藏 IP: 98.227.140.*| 热度|

15 武夷山 赵美娣 陆俊茜 曹聪 赵纪军 廖晓琳 董明 杨晓虹 徐耀 吴国胜 贺乐 biofans decipherer EroControl sara99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