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马克思的“两条道路”不仅适用于对个别对象,而且适用于广泛的领域。由马克思的“两条道路”可以进一步理解人类社会由传统经现代到后现代的发展道路。人对自身的认识过程伴随着人的实践过程。
言必称希腊。始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在度过黑暗的中世纪后,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迎来了关键的近代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启蒙运动遵循了第一条道路的方法论,在理性的驱动下步步深入,运用分析抽象和归纳方法,超越形形色色的个体,脱离语境,屏蔽主体。提出有社会之前的所谓“自然状态”,由此推出在这种状况下人所拥有的天赋人权,推出人与人共处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契约论,三权分立,洛克则提出认识过程的“白板”,还有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和那只“看不见的手”。这些观念学说构成了后世称之为包括普适价值在内的现代性。这就是吉登斯所谓的“脱域”,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5]。康德认为,这一系列事关现代性的观念和学说的提出,表明“理性在公共事务中登上王位”[6]430,或者说,“以头立地”。平等和其他启蒙运动理念的成立“是为了维护民众和平,尽量接近实现正义”[6]436。
西方充满了曲折甚或倒退的由传统到现代的实际历程相应于认识上的“第一条道路”,由现代到后现代的过程则相应于“第二条道路”,而现代性,正处于两条道路的转折点,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最贴近的规定”。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走的是较为典型的“两条道路”。这些观念和学说的提出,是西方世界为现代性和现代化在认识和实践上做出的贡献。
然而,“自然状态”只是如同“理想气体”那样的抽象和理想化,白板说同样是还原的产物。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状态”,人的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白板”。巴尔赞指出,平等“是一个与事实无关的社会假想。”他调侃道,“一群习惯于互相抢夺食物、住处和女人的野人自发地聚在一起制订契约,这样的情景同权威按神的旨意从亚当一直传到詹姆斯二世的说法一样匪夷所思。”实际上即使在当时,启蒙运动的参与者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孟德斯鸠认为,三权分立是一种理想化的“制衡”,因而他无意查问英国人目前是否享有这样的自由,只要宣布他们的法律确立了这些自由就已足够[6]360。柏克在其出版于1790年的《法国革命感想录》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男男女女并非如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所说那样,是被赋予一些客观天赋权利的宪法上的抽象物。权利和义务是每个国家独特历史的产物,正是这样的历史把人民与过去相联系并赋予他们现今和未来的任务[7]。卢梭也很清楚,他的《契约论》只是理论。在应波兰和科西嘉的要求为之推荐宪法时,卢梭坚持要适应当地人的传统、风俗和现实的需要[6]383。
虽然如此,启蒙运动所揭示的现代性在各个领域的规定性作为第一条道路的终点和第二条道路的起点,作为共同的参照系而具有永恒的历史地位。
经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在社会的实际发展中进一步意识到现代性只是一种抽象,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中建构现实的社会。当今世界正在由现代走向后现代,其主要标志是,由抽象脱域回到丰富多彩的语境,以及由收敛的认识到发散多样的实践。限于篇幅,此处仅涉及对亚当·斯密所论述之市场经济的批判。
首先质疑作为市场经济核心的“经济人假设”。人们在市场中的决策具有偏见和局限,需要有从试验和错误中学习的过程。金融市场波动受大众心理影响,经济决策不是个人独立的理性行为。在博弈中存在多均衡与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可以在竞争过程中促进合作行为。人并非贪得无厌的个体动物,任何生物的具体需求都有上下界。人本质上是社会动物,个人利益只有在符合群体利益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充分发展。
其次,指出市场失灵,以及发现政府(制度)的作用,自由放任不可取。市场竞争在信息不对称下会失效,因而政府规制和监管不可或缺。规模效应会导致路径依赖,所以先占市场而统治市场的技术标准不一定最优,垄断企业可能是逆向选择而非选优汰劣的结果,需要反垄断法打破恶性竞争。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其动力不是来自保护产权,而是来自保护创新,亦即提高破产程序的效率,限制私有产权对新技术引入的障碍。市场行为取决于游戏规则,不会无条件地收敛到最佳状态,法律和规则设计应当有谨慎的实验过程。政府在制定竞争规划和技术标准上有重大作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手都要硬。
第三,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看不见的手”只存在于工业革命前小规模的市场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国有经济和非政府非赢利的社会经济在内的现代混合经济,更能实现效率、稳定和公平的持续发展。市场竞争是良性还是恶性循环,取决于市场、政府、民间社会之间的互动。经济更类似生命系统而非力学系统。持续的经济波动和新陈代谢是熊比特“创造性毁灭”机制的核心。此外,复杂性科学指出,任何生命系统的开放都是适度的。要维持非均衡的存在,企业、国家和细胞的合理边界都是选优汰劣的半透膜,既能吐故纳新,又能阻挡敌对势力入侵。这就否定了无条件自由化理论。
一句话,在抽象的现代性中的抽象的市场经济,只有个人,没有社会;只有市场,没有政府;只有利益,没有心理。后现代在现代性中注入了心理、政府,在个人之上建构了社会,建构了活生生的市场经济。后现代不仅是认识,更是实践,后现代流派林林总总,一致强调实践优位和实践转向;后现代不排除理性,更强调目的的引导,突出价值观的地位。然而,正是由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出发,后人方得以理解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及其与看不见的手的关系。世界各民族从各自特殊的生存环境和传统一路走来,或早或迟或多或少接受现代性并改造其传统,继而将现代性作为底线与基础,经修饰后融入自身迈向后现代的发展道路之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