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讨论文化的五个出发点

已有 3551 次阅读 2013-4-16 09:27 |个人分类:简介及学术方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文化, 人之初, 个人本位, 最小作用量定理, 人的三大关系

吕乃基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究一个问题:什么是万物的始基和本原?这里有两个意愿,其一是本体论,人们需要知晓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究竟为何;其二是认识论,要是可以追溯到源头,由始基和本原出发即可推知世界。一个类似的事例是,欧几里德由5条公理构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几何学大厦。

对于文化,是否也可以发现类似的始基和本原,寻找几条基本的公理,由此来说明形形色色的文化?

上世纪的80年代堪称中国思想解放的年代,其核心就是对文化的反思。博主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关注文化,而后写了《科学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第一作者)、《科学与文化的足迹》,以及相关的《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等。30多年来,感到有一个问题正在变得清晰起来,那就是在文化中确有一些最为核心的因素在起作用。按笔者现在的认识水平,这些因素是:

个人本位,最小作用量定理,人性,人的三大关系,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

个人本位。在社会领域,人们一直在思考一个类似自然哲学的问题:什么是社会的始基和本原,现在似乎有了较为一致的答案:个人,只有个人,才是社会的始基和本原,而不是家庭,更不是单位、集体、民族。虽然不存在完全独立的“个人”,但在社会中依然必须确立个人本位,确立个人的天赋人权。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个人之间通过越来越复杂、多样、紧密,以及扩大的相互作用而构成了社会。违背这一基本出发点的社会,终将会因源于个人的动力不足而发展迟缓,甚至陷于停顿,在进入知识社会的今天尤为如此。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动力,在于解放了来自个人的发展动力,今后的改革将进一步因此而获得“红利”。

最小作用量定理,是自然界的基本定理,在社会中是否适用似乎有待证明。笔者愿意将其作为不证自明的公理,如同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公理,是人类行为的最基本的原则。无论是作恶还是行善,以及无论是处理三大关系中的那一种关系,无不遵循最小作用量定理。不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且贯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小作用量定理作为文化的核心因素,应该不成问题。社会中的“最小作用量定理” 2011-02-03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对人之初的理解。西方的人之初性本恶,以及中国的人之初性本善。博主的理解是,人之初,性不定,意味着人有一切发展,或者用较为中性的词汇,变化的可能性。既然如此,那么人性之所以重要,就不在于人性本身,而在于对人之初的基本假设,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制度设计。参阅:人之初……——人生感悟之一诚信之殇:西方文化的源泉2-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基础的人际博弈2011-11-21

然而笔者关于人性的另一点判断是:性已定,也就是人性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所限定。限定,就是所谓人所面临的三大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己关系。参阅:由人的三大关系说开去(之一)

虽然人人都面临这样的相同的三大关系,但在具体的历史上究竟从其中的那一种开始,在逻辑上以其中的那一种为核心,却极大的影响了一种文化后来的历程及其逻辑架构。

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以及从三大关系中的哪一种开始,这两点涉及到文化的起点。既然人类在“原初状态”——都起源于东非——一致,为何各国各民族有如许之差异?那就是各民族文化在萌生之时特定的境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现在技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领域都会说起“路径锁定”,其实,最大的锁定不是别的,而是文化锁定。这种锁定,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发展路径上。

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路径千差万别,各有“特色”,都声称“符合国情”,是人民自己的选择,难以判断优劣高下。但却存在一个相对超越的尺度,可以作为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坐标或参照系,那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无论愿意与否,各民族文化都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上投下了自己的印记,刻下了独特的轨迹。

每个人的行为遵循最小作用量定理,是否社会整体亦然?为何有人向善,有人作恶?如何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甚至争斗,以及期待中的融合?即使同一民族如我中华民族,为何自古至今大相迥异?如何解释柏杨所说的中国人的“内耗”?科学,以及宗教和艺术,各自在文化及其沿革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此等等。

笔者以为,个人本位、最小作用量定理、人之初,人的三大关系,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这五者的综合,或许将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乃至解开文化之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680585.html

上一篇:从“玩”在大学说开去
下一篇:H7N9,请作有罪推定
收藏 IP: 114.221.181.*| 热度|

9 陈小润 李学宽 赵美娣 陈安 武夷山 鲍海飞 曹聪 陈楷翰 马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