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隐喻,是林林总总的后现代思潮习用、喜用的表达方式,也有学者从学术上对此作了深入和系统的探讨。由于交流双方语境之间的差异,彼此沟通时信息的缺失、语义的扭曲甚至歪曲屡有发生。例如科学网上的评论时有文不对题,而对评论的回答牛头不对马嘴更不在少数,往往因此导致彼此间的误会乃至掐架。在不同场合,人们往往会信手拈来,用到自己熟知或眼前的事物来解释自己的观点。隐喻,简言之,以双方或多方都能理解的事物为载体,以使一方希望表达的含义为对方所理解和接受。博主的“后现代猪”(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3879)就与此有关。
反过来,把同一事物用在不同场合的隐喻归拢起来,看看这同一事物的含义,究竟会在各种隐喻中“被”引申到什么程度,也是饶有兴味的。“门”,就是其中之一。
博主并未探源,但自从人类住进了洞穴,有了自己的居所,门,也就应运而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或许正因为此,关于门的隐喻,也就遍及世界各民族,经久不衰,笔者日前就写过上帝的门和窗,以及论“底”(8):旷野上的门。
此处再举几例。
进不进门?科学和技术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门,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不是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是的,技术打开了门,但在技术的背后还有文化,还有社会的各种因素。包括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指引技术打开某一扇门,并在众多的门中选择。人类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不是技术。
真善美和自由度。“如果给绕瞬时转轴转动的刚体再加上一个约束,让它成为做定轴转动的刚体,自由度下降一个,却成全了门、成全了辘轳,门之所以成其为门,就是因为那个定轴。” [i]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单纯的力学,就是事实和规律,“真”,是非嵌入编码知识;而后半句话,将“真”置于特定的语境之中,满足特定主体的目的和审美,受特定的价值取向的选择和引导,也就是善(也可能是恶),乃至美(也可能是丑)。真,既是善与美的基础,也是恶与丑的基础,由此进一步说明“真”对于善与美的非嵌入特征。自然界的“自由度”下降了,而人的自由度却增加了,这难道不是人文文化?
随着日渐踏入后现代,随着交流内容的愈益丰富和复杂多变,以及随着越来越多主体的介入,我们会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依赖隐喻,在不同场合用到越来越多的、各色各样的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