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近日关于科学网的议论颇为热烈,几位资深博主也介入其中。笔者进入科学网的时间尚短,不知科学网的深浅,影响也有限,本不该说三道四;只是考虑到科学网在某种意义上是我等“科技工作者”(包括“准”和“疑似”)的精神家园,“我等”大概可以自命为社会的精英,“精英”的精神家园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社会的典范,如此等等。为科学网,也为我自己,似乎应该参与这样的讨论。
不知科学网的发展历史,也不知编辑部的组成和运作方式,只能从短短几个月的感受说起。
其一,也是最强烈的感受是,社会中的景象清晰地映射在科学网中。几个或十几个回合,慢慢就混成“熟人”,进而渗入熟人圈。一旦进入这样的圈子,你推荐我,我推荐你,就成为常态。增补院士需要院士推荐,于是院士越多的单位,院士人数可能得到更快增长,渐渐成为垄断。没有雪中送炭,常见锦上添花。其实圣经也有言云,已经有多了,还要再给你;本来就缺了,还要把已有的拿掉(原话记不清了)。科学网未能免俗。刚刚发表了关于贝勃定律的文章,人之常情,见异思迁(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2929),科学网似乎与此相反,牢牢锁定在几个明星身上,却对陌生人的面条无动于衷。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是,陌生人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参见中世纪后期城市化vs中国当代城市化——走出中世纪之三),而在科学网上则是尽可能混成熟人。
其二,与此相关的是,在对他人的评论中,称兄道弟,或姐或妹,较之现实生活,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兄弟姐妹的家长里短之间,科学网就成了少数人的家。“亲人”之情消解了推荐的客观性。被推荐的文章不如未被推荐者,这样的比例似乎与日俱增。不知那些被推荐文章的作者,面对自己一再在主页上上榜,是否有“被”推荐之感,抑或沾沾自喜?是否感到,在被推荐之际,也就是另一篇精品被淹没之时?
以上感受到的这些问题,并不是自己没有,相反,不仅有所沾染,而且往往如飞蛾扑火,可悲可叹!
这难道就是科学网,就是科学网的作者群,就是社会的精英?
言语可能激烈。还是开头的这句话:为科学网,也为我自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