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罕见的对财富的渴望,以及无条件对国家的情感需求,二者的叠加,即对其他需求层次及实现的途径产生巨大影响。
1. 罕见的对财富的渴望
本系列“之二”(https://mp.weixin.qq.com/s/O72i_x0EXBpR7t7z1Z3tOg )述及,人的物质需求可以区分为自然性物质需求和社会性物质需求。
人的社会性物质需求因不同的社会和时代而异,以及因人而异。在同一个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为维系其社会地位,社会性物质需求一般会高于社会地位低者。
水涨船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提高后,其中的个人的社会性物质需求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如手机、wifi,不是自然性物质需求,然而却是社会性物质需求的必需品。发达社会中个人的社会性物质需求一般高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由人均能耗即可见一斑。在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个人的社会性物质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与自然性物质需求重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世界,如中国人对财富如此之饥渴实属罕见。
首先是对历史的“反拨”。其一,数千年封建社会对人正常物质需求的遏制。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上,在正常情况下,先满足生存需求,然后才谈得上高层需求。这一正常次序直至改革开放前在相当程度上被颠倒。
其二,在人与自然(物)、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三大关系上,长期停留于人际关系。缺乏人与自然关系作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犹如空中楼阁,往往只能是“融四岁能让梨”。
其三,过高的精神境界让凡夫俗子难以适从。计划经济年代进一步否定物质需求,“割”的岂止是“资本主义的尾巴”,而是自然实力的地基——生存需求、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精神需求。
对历史的反拨,让致富欲望喷薄而出。
其次,既然国家层面GDP主义,在个人层面,除了数千年如一日的官本位,又叠加了金钱至上。在此意义上,改革开放,也就是把人的生存欲望,进而致富欲望释放出来,国人争做“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从而汇聚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指出,如果说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增长有什么秘密的话,无非就是延期享受、愿意为了在未来获得收入而牺牲眼前的享乐。
第三个原因是,1978年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国人,其中的大部分人在一开始并没有把致富放在首位,80年代的思想解放主要旨在“人的解放”,申诉政治权利。之后的一系列事态说明,在当时的国情下,此路不通。至于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传统道德失去地基,当下的宣传如空中楼阁。
既然如此,1992年后,国人便退而求其次,倾其几乎全部的生命力都投入到致富之中,同时也避免了与权力在政治上的正面冲突。即使身为“民企教父”的柳传志,也以“在商言商”回避政治。不过,眼下关于民营经济的争论表明,“后退一步”,未必“海阔天空”。无论“海阔”还是“天空”,国家总在。
回顾世界史,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同样追求财富。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在这一点上重现了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而今,西方人已经在需求上向更高层次推进,中国,在GDP世界第二之时,大多数中国人的需求层次依然固守在物质层面,视财务自由为目标,即使赚一亿元,也只是一个“小目标”。
西方人的需求层次在个人本位,以及法治社会和新教伦理的氛围中,也就是下有底线上有引导的情况下逐级提升;中国人对财富的渴望则是在国家本位和情本位,以及“性本善”(无底线)的语境中展开,个人需求层次的提升显示出不一样的中国特色。
2. 最小作用量原理
最小作用量原理为人所熟知,是自然界运行的基本原理。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社会的运行延续了这一基本原理:在内外条件约束下,以最小的成本代价和最小的风险,实现预定的目标,无论是行善还是作恶。如果没有刚性的法律和规则制约,没有人之为人的底线,没有自我的尊严,同时也侵犯他人的尊严,这种做法往往被看作是实用主义(不是哲学流派的本意)。
在某种意义上,老子的“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无条件对国家的情感需求可以看作是某种“场”,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国人的需求层次及其提升之途。
A.不止不行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情感需求必然要从自然界上升到社会。然而,如果在社会中得不到期待中的尊重需要,或者情感需求的获得有违本意,于是选择避世而遁入山林,以世外桃源抵制功名利禄,或者“难得糊涂”。文革期间,兰州冰川所施雅风院士带领科考队远离喧嚣的尘世,在晶莹剔透的冰川前,得到了升华。
对于自然和对于社会的情感需求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南辕北辙,以一种需求排斥另一种需求。例如批判对自然的情感需求,花前月下。
为了实现对国家的情感需求,认知需求往往也在批判之列,如批判白专道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认知需求往往会导致消解对国家的情感需求,所以历史上对人文社会科学或撤销,或限制,或“绝不”。计划经济年代的“计划”不时被浪漫主义的情怀打断,被层出不穷的献礼所颠覆。
至于无条件对国家的情感需求对个人本位的打压已是生活中的常态。
在实现需求层次上,当下中国的一大特点是,沿“好径”,按最小作用量原理,实现对财富的需求。
B.特定场域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
在无条件对国家情感需求这一特殊的“场”的引导下,构成了特殊的“最小作用量原理”:任何需求,首先须顺应对国家的情感需求。
具体而言,其一是自己当官,其二是与权力的意志保持一致。
必须看到,选择仕途者大部分出于为国尽力之真实的情感,与权力保持一致者,同样怀着为国分忧之情感。可敬可佩。
然而同样不得不承认,前者中有些人以此为捷径,高效低成本谋取个人的物质需求,后者中也有人通过行贿等手法一本万利低风险致富。虽大力反腐,然前赴后继,层出不穷。
这些短平快的行径,不仅扭曲、腐蚀了国家权力,而且利用和践踏人们对国家的情感需求,将其作为金字招牌,掩盖其内心的真实意图,造成人心的虚伪。
这样的所谓“捷径”还藐视和打压获取物质利益的正常途径,不是创造财富,而是巧取豪夺,假冒伪劣,破坏生态,掠夺财富,干扰和削弱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富强之途。
个人的需求有待从物质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国家为此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精神层面的情感需求有待充实以认知需求,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情感互动有待明确契约基础,最小作用量的“好径”有待划出刚性和不可逾越的底线,有待良知的指引。
五四运动已过去百年,8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如同隔世,21世纪的中国人,有待再度启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