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liang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liangwang

博文

王氏家族文化传统分析

已有 1773 次阅读 2023-7-25 11:01 |个人分类:日志|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王氏家族文化传统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个人家族史

王宸昊

按:这是2023年5-7月间,为了王同学这个课程作业,我提供了不少材料和协助。遂发此处,2023-07-25.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何而来?这是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而家谱就能很好的回答这些问题。纵观历史,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生生不息,历久常存。家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祖敬宗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当前社会处在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转型时期,族谱在今天的社会中如何发挥它的社会功能,这对于家庭、宗族、民族、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王氏家族变迁

我们的家族起源于河南洛阳一代,其根源应从天祖父说起,天祖父以铁匠身份发家,这也奠定了家族的铁匠史。铁匠是指·以手工锻打的方式制造和修理铁器的人。主要职能是用生铁、熟铁铸制、打造各种农具。每个铁匠带一到两个徒弟,有固定作坊。打制出的农具在农村自行出售。天祖父有四个儿子,他们有的习得从天祖父那里传承来的铁匠活,也有的并未承接铁匠工作而是选择务农。他们这一代的变动较大,我的高祖父,也就是天祖父的大儿子,在洛阳居住时恰逢水灾,所以他带着他的老婆和四个儿子从河南洛阳移民到了山西新绛,购置了祖屋,继续以打铁为生。这以迁徙是王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迁徙,如今祖屋可能已破败,但后来的世世代代都在这里生根壮大。到了曾祖父这一代,曾祖父依旧沿袭高祖父的打铁工作,当时的铁匠铺子较为简陋,没有空气锤等现代设备,只有人工风箱与烧煤的炉子。曾祖父打铁制作的镰刀主要用于收割麦子等务农活动。曾祖大伯成为了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在太原理工大学读书(原太原工学院)可惜在读书过程中生了病,所以还没毕业就不得不休学归家,归家后他与曾祖三伯一起以务农为生。到了我爷爷这一代,我的爷爷和祖二叔祖三叔曾跟我的曾祖父学过打铁,主要是制作割麦子的镰刀,但由于现代机械设备的冲击,传统镰刀割麦不再被需要,所以打铁这项工作到这一代就基本终止了。在搁置打铁之后,我的爷爷重新寻找了别的活。改革开放后,他在新绛县城当小包工头,干过不少于十种工作,养鱼、修路、修筑防洪堤坝、部队营房修房子、挖土方,开加油站、收杂粮、收套子等等。在各种行业中辗转后最终选择收套子,从我出生前至今,爷爷一直从事着收套子的工作。收套子的工作就是做将棉花充进被套里做成被褥,这个工作虽然不是那么赚钱,但是比较稳定。我的爸爸是我们家族中第一位毕业的大学生,我们家族的教育状况一直不太好,在我爸爸之前,除了曾祖大伯,没有一个大学生,且曾祖大伯虽然上了大学但也没有毕业,一直到我爸爸这一代,教育状况才有所改善。他从小学习就非常刻苦用工,成绩也很好,基本上经常是第一名,高考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本科毕业后他决定继续留在北京读研究生,在读研究生的过程中与我妈妈重逢并恋爱,结婚后他又继续读了博士,最后他选择留在北航当一名大学老师,我们一家定居北京。我爸爸这一代就没有人再从事铁匠工作的了,我的二叔他当了一名警察,定居在南京,我的三叔则继续在老家选择务农工作。

二、家训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我们家族遵循着一个有温度的家庭,既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又要鼓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有太多的事物穿过历史的风沙来到我们的面前成为经典,风流人物,九州风景,民间故事,艺术符号,八方习俗,文学瑰宝无一不是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典。而我们家族认为,这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中,最为宝贵的,便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锲而不舍,仁义道德,舍己为人……这些司空见惯的四字成语,便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最为看中的传统美德。从人与人关系到国与国的交涉,所有的礼仪仁智信皆被涵盖在其中。自强自立开拓进取一直是我们家所崇尚的,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该不断进取不轻言放弃。我们家族的打铁技术的开端就是那时候打铁是一项普遍的技术,而在一代代的传承中被舍弃也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打铁技术不再被需要,这也是顺应社会变化时代发展的一种表现。

家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其中就包含着礼仪、德育、为人处世等思想内容的教育,对整个家庭及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其中所蕴含的国家情感心怀天下社稷的政德思想成为家训教育的最高境界。孔子庭训“不学礼而无立”倡导的是礼法对个人乃至国家的规范;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牵系的是对子子辈辈良好品德的培养: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强调的是吾辈当以毅力为永念,不应该轻言放弃。这些生动的家风警言承载着为人处世而不倒,历经人生百步更坚定有力的美好道德,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流淌,更在我们家的家风中熠熠生辉。

我们家的家训:勤劳,谦卑,自然,中庸。这八字家训一直在提醒着我们,祖宗的优良传统与价值取向,包含着他们的殷殷教诲。

勤劳之所以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它最为重要。一个人想要什么必须靠双手靠勤奋去获得,天道酬勤,在家族变迁中,我们也一直遵循着这个道理。勤劳不仅是一时的,还讲究专注与持久,如果短时之内做到勤奋,便能短时间获得成功,如果长时间做到勤奋,便能长时间获得成功,所谓欲速则不达,在勤劳中还包含着做好每一件小事。

谦卑在为人处世和与人交往中尤为重要,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不但要认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更要了解自己的劣势和短处。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保持谦虚的人常常能够邂逅成功,而骄傲的人总是会因为自己的自负而酿成苦果。谦虚是成功者的秘诀,更是成功者的美好品质。即使你的学习成绩很好,工作业绩很优秀,你也应该保持谦逊低调的姿态。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弱点,就是再聪明的人也不例外。别人再愚笨也会有我们学习的地方。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存有一颗低调谦虚的心只有谦虚的人才会不断地进步,才会不断去努力并以此来提高自己。论语中有言:“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在人生的修行之路上,如果我们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对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便没有谦虚求教之心。那么我们将失去多少学习的榜样、进步的机会,这对我们的人生而言,是很大的损失,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态,虚心向身边人学习,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所谓自然,便是天然率真,不虚假。率真并不意味着口无遮拦,而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虚心改正,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经常自我反省,正确认识自己的人。

“中庸”指的是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其基本内容就是待人处事,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先进》)。符合“中庸”精神的行为孔子称之为“中行”。中行者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这就达到了“中庸之道”的要求。“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学而》)。“和”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孔子所主张的“和”不是后世所误解的没有矛盾不讲斗争的“一团和气”,而是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使相关的双方共生、共存、共发展。

三、总结

纵观我们家的家族史,我们的家族是从铁匠发家的,打铁工作贯穿了整个家族,一直到我爷爷那一代才逐渐被舍弃,铁匠的精神一直在冥冥之中指引着我们,从天祖父开始铁匠的技艺就一直在被传承,打铁方式也在传承中一步步变得先进,从族谱中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先进。打铁这项工作在以前是一项较为普遍的工作,但现在却几乎无人从事这项工作,我们家族也从基本上所有人都从事这项工作,到现在没人从事,甚至在我爸爸那一代开始就没有人会打铁了。这也从侧面证明,由于时代的发展,人工打铁这项技术不再被需要,由于工业化的影响,机械逐渐取代了人力。但我们这些晚辈仍能从前辈的打铁技术中学到一些东西,不是打铁的技术,而是打铁精神,是一种坚持坚守不放弃的精神,这在我们家族传承中从未消失,而是一直存在。

我觉得我们家族中唯一存在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于教育不够重视,在我爸爸之前,读过大学的甚至只有一个人,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大环境的影响,由于以前我们家族经济条件不太好,所以供不起子女读书,大部分家族中的人都会选择学习技术来赚钱养家,而教育就会被搁置。还有一方面是思想原因,之前家族中人们可能觉得教育的作用不大,要靠技术靠双手能赚钱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家族从起家开始面临的一大问题,不过到现在已经改善,从我爸爸这一代开始,教育开始被重视起来,每一个子女都要通过读书学习知识,教育在当今社会是很受重视的,所以在培养子女方面,读书学习逐渐被放在前列。

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说起我们要有家族意识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亲戚之间应该互相帮助过年时经常看见我爸和亲戚们在我家喝酒浅谈人生、家族,那时候我不懂就认为只是成年人之前的一种娱乐方式。但是当我慢慢长大原来在他们之前所说的家族意识是互帮互助有时候,可以看到那种奉献是无私的有时候也会产生不同的分歧,但是心里还是希望自己的兄弟姐妹可以过的很好,这种感情是我们这代人值得学习和敬畏的。相比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家族意识非常薄弱,也可能是社会发展的问题也可能是人们交流方式的变化让我看到的是没有更多的互帮互助 好像都怕麻烦彼此。其实一个真正优秀,有养分的家庭都是几代人的相互传承优良的观念和相互激励,相互扶持,共同努力维护家庭关系的一个结果。单靠一个人的努力付出就想反转命运的,少之又少。有些长辈们在对后辈鞭策让他们努力的时候,也要先总结自己你这一辈子走过来,你给这个家族或者这个家庭带来了哪些优良品质,值得后辈去学习或借鉴。

我觉得对于21世纪,好的家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沟通和陪伴。沟通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是促进人与人之间感情进一步融洽的润滑剂。对一个家庭来说,缺乏有效的沟通,只能让彼此的隔阂越来越大。心理学家说:"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方是怎么感受的,要永远记住,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遇事若一味指责、抱怨,只会让家庭分崩离析。好好说话,用心交流,相互之间的表达越顺畅,一个家的凝聚力才会越强。与亲人相处时,多点善意的沟通,才能让家里充满爱与温暖。一个家庭若缺少陪伴,满足不了彼此的情感需求,最终可能会相互疏离。在家庭中,最怕的不是遇见风雨,而是当风雨来临时,自己身边却无人可依。唯有相互陪伴,彼此依存,才能让家庭关系更加亲密和谐。正如一句话:“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人生路上坎坷重重,但只要有家人相伴,你就有了世上最坚硬的铠甲。

我们的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只有我们每个人认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稳定、和谐、繁荣、强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71524-1396562.html

上一篇:在校工作44-与学生谈话
下一篇:[转载]这个科学报新闻值得推广(转自科学网)
收藏 IP: 219.239.227.*| 热度|

12 郑永军 杨正瓴 刘进平 尤明庆 宁利中 王成玉 武夷山 张晓良 刘炜 朱晓刚 孙颉 钟定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0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