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
关于地热资料如何支持板块构造学说,需要更多的文字说明才能够说得清楚一些,留待我以后可能的情况下专门谈论。但学者梁进博文中谈到的兰萨罗特火山岛所在地区,地球物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至少含有三个具有“地球动力学意义”的热点(图一),并且相关的证据与研究表明,这些板块内部之热点的形成,与地球深部的地幔对流有关,甚至可能包含有来自地球核幔边界处的地热信息(图二)。
我们现在都知道,地震预报问题,迄今仍然处于十分艰难与初期的阶段,离成功解决仍然相当遥远,尽管国内外仍有众多地震学家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因为一般性的地震预报问题,我们需要解决三个要素:“震级大小、震中位置与发震时间”。不过,对于火山喷发及火山型地震的预测,相应地则要简单许多,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已经知道这些火山的位置,甚至有时候也不需要考虑其“震级”的因素,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只要知道其“发震”或者喷发的时间就可以了。三个要素变成了一个要素。
但即使这样,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仍然十分复杂,还有很多的未知因素充盈其中,迄今对于地球表面多数的火山喷发,火山学家们仍然不能够进行准确的预报,这你从两位法国科学家一生追逐火山,最后完完全全地献身于火山研究的经历便可深深地体会,他们是火山学家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夫妇。同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者梁进所说的:“不要总看我们任劳任怨的地球母亲那和蔼可亲的一面,她也有狰狞愤怒的另一面。如果说在地震中,人们受地球伤害的是间接通过自己的建筑,那么火山就是地球赤裸裸地爆发。”的中心意思,我是非常同意的。
也因此有时候,研究科学问题,也是需要具有献身精神的,当然,火山本身充满的所有问题,研究起来的同时,对于克拉夫特夫妇来讲,也具有很大的乐趣,尽管自始至终伴随着很大的困难,包括伴随着物质上的困难,例如在最初的阶段他们面临的严重经费短缺问题等等。联系到科学网上,这一段时间争论得“不亦乐乎”的
最后,选上一段《自然大灾难》一书22-24页中“1991年的夏天”之主要片断,纪念火山学家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夫妇。
“……
云仙岳位在日本九州岛的岛原半岛中部,又名普贤岳、温泉岳,海拔
可是,它也是一个著名的杀手,历史上曾经多次喷发,造成巨大灾害。
可是其中至少有两个人的身份是清楚的。这是法国著名火山学家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夫妇。他们所爱的是火山,正是这个共同的爱好,把他们结合在一起。1968 年,他们发起组织了一个叫“伏尔甘”的火山学中心,把全部精力都投在对熊熊燃烧的活火山研究上,没有心思营造自己的安乐窝。
他们曾经出版过20 多部火山学著作,拍摄过几部影片和数以千计珍贵的火山喷发照片,足迹遍及世界上所有的火山。哪儿火山爆发,哪儿出现了火山活动的预兆,他们就立刻像救火队员似的赶到现场去。火山口里涌出的烈焰,似乎就是他俩的整个生命。
卡蒂亚曾经目睹过150 多次火山喷发,世界上再也没有谁比她见识得更多了。生前她曾说过:“我并非在同死神调情。但是靠近一只你不知道是否会吃掉你的野兽,这种快乐会使你什么也不在乎。这是否就是冒险的魅力?”
莫里斯自称是“火山爆发学家”,随时准备奔赴火山喷发的现场。他曾宣布说:“如果印度尼西亚的火山活动了,如果夏威夷的火山爆发了,我立刻就会登上飞机,第二天就出现在现场。”
他们还有奇特无比的梦想:
建造一座全世界第一流的火山博物馆。
乘一只特制的独木舟,沿着火焰熊熊的熔岩流顺流而下。
亲眼目睹一次火星上的火山爆发奇观。太阳系中最大的火星上,高
可是现在来不及仔细做这些科学幻想小说般的火山梦了。云仙岳的不稳定情况,把他们从遥远的大西洋边,召唤到了东方的太平洋边。为了更加仔细监视这头地下猛兽的动静,他们走到最接近火山口的地方,准备第一个目睹火焰从地下冒起来。地下火光冒出来了,来得那样突然、那样猛烈,一下子就把他们卷进了迅速四射的发光云里。
这两个火山迷失踪了。人们至今还弄不清他们是在聚精会神地工作,还是转身撤退时被火山吞没的。他们,太喜爱火山,走得太近、时间停留得太久了。云仙岳一声爆炸,把人们弄得晕头胀脑,无法仔细估量它究竟还会带来多大的灾难。
一周后的6 月10 日,就在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后的一天,它似乎不甘落后,也发出一声更加猛烈的怒吼。
这真是惊天动地的大爆发,比6 月3 日的那一次凶猛多了。可惜嗜爱火山成性的克拉夫特夫妇没有机会看见了,这可是一次更加壮丽的火山喷发啊!
……”
[10] 标题: |
发表评论人:sheep021 [2009-7-29 12:14:34] 删除 回复 |
好文 请教个问题,澳大利亚的地热会不会比其他地方的大一些? 博主回复:谢。 是的,澳大利亚的“平均”地热似乎比其他大陆的平均大地热流值大一些。请看我在正文中的补充数据。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