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前我还在北医读研。有一次从外科楼坐电梯下来,同在电梯里的还有一些病人,其中有一对夫妻和他们的朋友。男的头部受伤,头发剃光了,缠着纱布,还打着点滴。可能是因为纱布刺激皮肤发痒,他忍不住去揭纱布,被女的看到了,制止他说:你有毛病啊!旁边朋友笑着纠正她:他现在是没毛了(头发剃掉了),但是有病。众人忍俊不禁。
人们把那种遇到事情都与自己的职业联系起来,并用自己职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处理非职业问题的习惯称为“职业病”。患有“职业病”的人,会“三句话不离本行”,常常在生活中闹出很多笑话。可是,“职业病”恰恰是一个人热爱本职工作从而走火入魔的表现。科研人员必须有“职业病”,因为它虽然是一种病,但不是“毛病”,而是“好病”。
“科研职业病”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用科研的思维去分析日常问题,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科研联系起来。
“无证据,就怀疑”是科研思维的一个特点。一个患有“科研职业病”的人,不会轻易相信没有实验结果或者生活经验支持的论断。例如,最近我学养花,看到介绍说芦荟可以吸收室内甲醛。于是,我用aloe(芦荟)和formaldehyde(甲醛)为关键词,通过google学术检索,看是否有相关论文,结果没找到。因此,我就很怀疑芦荟可以吸收甲醛。同时还看到介绍说晚上不宜将花放在卧室,因为晚上植物光合作用停止,不再产生氧气,但是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而对人体有害。仔细一想,就觉得这个推理不可靠:小小的一盆花,能耗掉多少氧气?最大耗氧量也不过是把它烧掉的耗氧量,那又能有多少?更何况,卧室不是密闭的,可以和外界交换空气,又怎么会导致卧室内氧气明显含量降低呢?这样的论断,连实验都不用做就知道是不对的了。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主要依靠的是DNA晶体衍射实验结果。如果他们患有严重的“科研职业病”,知道DNA是很长的线性分子,而且运气比较好的话,也许直接就可以推导出DNA的结构。当他们看到搓绳或者纺纱的时候,或许能够意识到:很长的纤维状物质易断,只有形成螺旋结构才能增强其稳定性。当他们看到细胞一分为二,动物的性别大多是雌雄两性,或者看到中国的太极图,接触到阴阳学说,应该不难体会到:三螺旋不对,双螺旋才是正确的。
患上“科研职业病”有很多好处。首先,它使科研与休息和娱乐结合起来,把大量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变成了有效的科研时间,轻松高效地提高了科研水平。练过气功的人都知道,练功需要打坐、入静、冥想。这样的练功方法需要大量的时间。可是,有一种练气功的高级境界叫做“不练自练”,就是你根本不用打坐入静,功力就可以自动提高。想想看,就在你每天上上网、聊聊天、看看电影的时候,不经意间,你就打通了任督二脉,就有了几十年的内力,那该多好啊?最近有很多文章探讨科研人员每周工作多少时间的问题。其实我认为工作时间不重要,有效时间才重要。只要你患上了“科研职业病”,你就可以在打球时,在逛街时,在与家人相处时,在网上游荡时,在睡觉时,不由自主地、毫不费力地获得灵感,提高科研能力。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不一定是工作狂,但是却很好地把科研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了。
其次,是使自己更加热爱科研。人们总是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感兴趣,当通过“科研职业病”提高了科研能力之后,自然会更加热爱科研。当用科研思维去分析日常问题时,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判断力和处理能力可以得到极大提高。这样的额外好处,也会使人更加热爱科研。
所以,我认为没有“职业病”的科研人员是不合格的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应该坚定不移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病”。当你病入膏肓之日,便是超凡入圣之时。
1/1 | 闂傚倸鍊搁崐宄懊归崶顒夋晪闁哄稁鍘肩粈鍫熸叏濮楀棗鍔﹂柨婵嗩槸缁犺櫕淇婇妶鍜冩敾闁哄拑缍佸铏规崉閵娿儲鐝㈤梺鐟板殩閹凤拷:17 | 婵犵數濮烽。钘壩i崨鏉戠;闁规崘娉涚欢銈呂旈敐鍛殲闁稿顑夐弻锝呂熷▎鎯ф閺夆晜绻堝铏规崉閵娿儲鐝㈤梺鐟板殩閹凤拷 | 婵犵數濮烽弫鎼佸磻閻愬搫鍨傞柛顐f礀缁犱即鏌熼梻瀵稿妽闁哄懏绻堥弻銊モ攽閸℃ê绐涢梺鍛婎殕瀹€鎼佸箖濡も偓閳藉鈻嶆潏銊х煁缂佸倸绉撮オ浼村醇閻斿搫寮抽梻浣虹帛濞叉牠宕愰崷顓涘亾濮樼偓瀚� | 婵犵數濮烽弫鎼佸磻閻愬搫鍨傞柛顐f礀缁犱即鏌熼梻瀵歌窗闁轰礁瀚伴弻娑㈠即閵娿儱绠婚梺鍛婎殕瀹€鎼佸箖濡も偓閳藉鈻嶆潏銊х煁缂佸倸绉撮オ浼村醇閻斿搫寮抽梻浣虹帛濞叉牠宕愰崷顓涘亾濮樼偓瀚� | 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娓氣偓楠炴牠顢曢敂钘変罕濠电姴锕ら悧鍡欏鐠囨祴鏀介柣妯哄级閹兼劖娼诲┑瀣拺閻犳亽鍔屽▍鎰版煙閸戙倖瀚� | 闂傚倸鍊峰ù鍥х暦閸偅鍙忛柟缁㈠枛缁犺銇勯幇鍫曟闁稿浜弻娑㈠Ψ椤斿彞姹楅悷婊呭鐢寮查幖浣圭叆闁绘洖鍊圭€氾拷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2 0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