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当年为什么不考研究生
蒋继平
2012年11月25日
我是文革后恢复高教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即所谓的77级。 1981 年底临近毕业时, 面临两个选择, 考研或者服从国家分配参加工作。 那时候的大学生, 毕业后不需要自己找工作, 都是由国家预先安排好的。 学生需要做的是, 在学校发的个人毕业意向书上填上自己想去的单位。
我当时心里很清楚, 这是一次对人生至关重要的选择。这个选择会直接影响到今后一辈子的命运。 因而, 在那段时期, 几乎是夜夜无眠。
我在心里反复地分析着自己的处境。 我自己觉得在学校的各个方面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首先学习成绩在年级中处于前列, 其次,还担务着一个“公职”:南京农学院武装民兵排排长(当时学院的最高武装职位), 为学校在举行大型活动时维持安全和秩序, 再者, 系里的两位教授, 张孝羲王荫长,对我都很好, 而且我已经有一些做实验的实际经验。这两位教授也希望我能考他们的研究生。 有关这一点, 我在“说说我人生中的几位贵人”一文中已经有所说明,在此不再重复。鉴于此, 我想要是我决定考研究生的话, 成功的把握至少在90%以上。
不过, 我继续分析着, 考研为的是什么? 读博士对我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 对于这样的问题, 我首先想到自己的听力问题。 我想由于我的听力严重受损, 即使读了博士, 也不能留校担任教育任务, 还是要到研究机构从事科研。 这是我个人的特殊原因, 其他同学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还有, 我的父母都在农村, 家中经济条件不好, 父母根本没有能力支持我读研究生。 家中还有一个妹妹和三个弟弟。 他们的年纪已经不小。 在农村, 年纪大了就很难找对象。 要是我没有结婚成家, 在农村, 一般按规矩他们也不能结婚。 所以, 我要是读研究生的话, 必然会影响到结婚的年龄。 当时, 我的年纪也是不小了, 我认为应该先考虑成家立业的事。还有, 根据已经得到的可靠消息, 当时在杭州要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全国水稻研究所, 南农获得一个名额。 据说这个所有一些出国留学的机会。 我在充分地分析我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目的后, 认为自己到杭州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是最佳选择。 因而,我决定主动放弃报考研究生的机会, 而毅然而然地把中国水稻研究所作为第一选择。 做这个选择, 我是这样想的, 一是杭州是一个美丽的大城市, 离我的家乡又不远,搞农业的, 能够在大城市找到一个职位, 而且是搞研究的, 是很好的机遇; 二是我从小就长在农村, 对水稻的习性很熟悉, 所以, 搞水稻研究应该没有任何问题,进一步来说, 也是为在农村的乡亲们做些实质性的工作; 三是我年纪已经不小, 是结婚成家的时候了,杭州地方大,选择的机会多, 因为我当过兵,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毕业生, 这个双重身份使我可以克服出身农村的不利因素, 在杭州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四是水稻所有出国深造的机会, 要是条件容许, 自己努力争取出国留学。
主意拿定后,我把中国水稻研究所作为第一选择。 填好表格交到学校的有关部门, 非常荣幸的是,我的第一选择被批准, 到中国水稻所报到上班, 从此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在杭州的五年时间, 我继续按照人生的目的进一步规划和努力, 捕抓最适合自己利益的机遇,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后来, 在杭州结婚成家, 生孩子,出国留学, 几乎是按照我的人生设计而进行的。
对此, 我的个人感悟是, 人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选择是人生必须面对的课题。 至于选择的结果, 关键是看事先的分析和判断, 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自己的长处和缺点。 选择的原则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长处有效地避免自己短处的领域。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 有利必有弊。 懂得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是“两者相权取其轻”。意思是权衡利弊后, 选择利大于弊的一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