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科学界没有皇帝:创新要清除等级观念:转贴杨学祥的原创

已有 3899 次阅读 2007-11-28 09:01 |个人分类:一般科技.1.

 
科学界没有皇帝:创新要清除等级观念

2007年11月28日
(气象港*20071128*wz391*杨学祥*原创)



学者徐荣祥最近发表声明:近些天,美国和日本等世界各国的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将人体细胞诱导成成体多潜能干细胞(iP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的研究成果,称是人类生命科学新的里程碑,目前美国和日本的主流媒体又在大力竞相报道,争夺其学术领域第一发明荣誉,我国的各媒体也在以羡慕的眼光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一时间使整个国际国内社会都沉浸在为美国和日本研究团队做出成果的庆贺祝福之中。我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也为此感到高兴,也为他们用病毒及因子诱导的方式实现体细胞转变干细胞的研究成果表示赞扬,特别是媒体强化了抢新报道的主体意识,即时的报道了美日的研究成果。但当我看到其中应用了我国早已报告的研究思路而没有标明时,又为我们国人为人类贡献的荣誉和权利被侵犯而感到不平,因美日的相关科技人员,在报告研究论文中,没有标明引用中国人创立发明的“将组织细胞诱导为多功能干细胞”的早已公布的文献。将体细胞诱导成具有“成体多潜能干细胞”并形成组织器官的研究是我们早在02年前就发布、出版和申报了多国专利、并已获得了美国专利权的研究成果文献,这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在国际同行业学术界也早已是公知的。可美日的研究报告者、特别是评论者,故意置中国人的研究成果于不顾,称他们开创了生命科学的里程碑。我认为作为科学研究者,不标明他人成果的行为违反了基本的科学准则,误导了美国、日本、中国等世界各国的媒体。为此,为了生命科学研究和中华民族对人类贡献的尊严,特发出此声明[1]。
 
中国国内为什么至今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原因就在于中国科学界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一切以国外名人名刊的马首是瞻,一切屈从于国外的评判标准,没有据理力争的勇气和意识。学者徐荣祥最近发表声明,以事实为根据,奋力抗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先例。
 
国外研究人员无视中国的研究成果,甚至窃取中国人的研究成果,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北京猿人头盖骨的丢失是国际公认的历史公案。高科技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知识产权意味着高端技术的控制与大量财富的获取,无论从个人利益,还是从国家利益,绝无轻言放弃的权利。
 
商贸的规则是公平,可是,走进世贸大门的中国商人却在国外屡屡遭遇不公平的待遇;科学的规则是真实,可是,中国科学家的成果却经常被国外阴谋者抢劫和剽窃。从过去北京猿人头盖骨的丢失,到现在中国医生的首创成果被美国人剽窃,历史在不断地重复一个教训:科学与文化就像资源与领土一样,需要国家主权的保护。
 
黄红云,一个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他在世界上最早开展了嗅鞘细胞移植的临床治疗研究工作。被他用这种方法治疗过的国内外病人达600余例,均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改善,70%以上的患者生存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这种改善和提高,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脊髓损伤研治中心的两位科学家在迈阿密大学先听到了黄红云的讲学,转而要求到北京来看看黄红云的病人。两名美国科学家亲眼目睹日本男孩子手术前后的变化,向黄红云要求合作写论文。黄红云同意了,但黄红云的同意是有条件的:论文必须是双方合作,自己必须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uest回到美国后,给黄红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这个邮件至今保存在黄红云的邮箱中。他们提出,“从政治上考虑,我们应该作为论文的责任作者。”作为国际惯例,一篇论文的责任作者,它意味着对论文的内容负全责,而且拥有对论文的全部所有权。事关知识产权和科学家的尊严,黄红云当然不同意!他告诉他们,论文宁肯不发,也不承认他们是责任作者。论文于2006年3月发表在世界脊髓损伤研治领域最为权威的学术杂志《脊髓》上。出乎所有人意料,论文上只有几个美国科学家的大名,他们写上了时间、手术的发生地北京朝阳医院和日本男孩子的情况,承认了手术后病人功能的迅速恢复,却只在论文最后对真正的研究者和手术人黄红云轻描淡写地感谢了一下。一个中国大夫的手术和研究成果,转眼间就变成了美国科学家的所作所为。不仅如此,更让黄红云惊愕的还在后面。几乎在抢夺成果的同时,uest医生又与他人合作撰写了一篇评论性文章,指名道姓地对黄红云其他几名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诋毁,还将它翻译成中文,投向多家中国国内杂志社和相应政府医疗机构和学术团体,这样的做法结果只可能有一个——增加黄红云的业务前进阻力[2]。
 
有些中国的科学家是不讲政治的,至少中国科学界的主流派是不讲政治的。他们把国外的科学杂志当作学术水平的最高标准,引导了“因为国内学术期刊水平低,所以高水平的成果都以向国外期刊投稿为荣,若能发表则无上光荣,要专门开座谈会,有关领导要专程登门道贺,发放红包”的不良风气。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研究人员在英国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兰花自花传粉机制的论文,为此,深圳当地媒体大肆宣传,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专程登门向科学家表示祝贺,并表示将对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科学家进行奖励。我们的研究人员拿国内的经费做出了成果,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向国外的学术期刊投稿,而很少记得向国内同行和公众用汉语具体介绍研究成果。国内同行多半要通过购买国外学术期刊才能看到,国内公众则依赖对国外科学报道的编译,或者当科学家所在单位觉得需要向国内宣传一下时才向记者提供一些简单的材料。国内的科研进展通过出口转内销才传到国内媒体,这种事并不鲜见。近年来国内外的科学报道,多次遇到类似案例。有时从国外媒体看到相关报道,辗转找到国内科研机构,国内研究人员还拒绝接受采访。他们似乎不觉得自己对国内公众负有传播义务和社会责任。 对他们而言,研究做完了,文章在国外期刊发表了,名利双收,万事大吉[3]。
 
为了获得国外权威杂志的认可,中国的最新科技成果就不会有什么秘密可言。居心叵测的国外权威就会乘虚而入,轻易地盗取全部资料和技术,夺取科研成果的发明权和知识产权。美国在科研问题上是很讲政治的,不准伊朗研发核武器,不准朝鲜发射洲际导弹,不准中国留学生参与敏感试验,不向中国出售核心技术;美国科学家也是很讲政治的,在重大科研创新和知识产权问题上寸权必夺,寸利必得。相比之下,中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也太书生气十足了。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脊髓损伤研治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脊髓损伤研治中心,代表着世界顶级的脊髓损伤研究和治疗水平。《脊髓》是世界脊髓损伤研治领域最为权威的学术杂志。他们的政治考虑能否唤起中国科技主流界的政治意识和保护本能?
 
美国科学家不仅讲政治,而且讲战术。他们利用中国人“文人相轻”的弱点,与他人合作撰写了一篇评论性文章,指名道姓地对黄红云其他几名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诋毁,还将它翻译成中文,投向多家中国国内杂志社和相应政府医疗机构和学术团体,借以达到其窃取中国医生最新科研成果的目的。中国科研机构的某些学术标准的不科学规定,使中国研究者处于两难境地:投稿国内受同行排挤;投稿国外无法律保障。
 
《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燕鸣就这一事件评价说,按照国际通行的学术文章标准,美国的两位科学家根本不具备作者资格,这一举动是明显的剽窃行为。燕鸣为记者提供了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的中英文资料,资料显示,这个委员会明确规定了为生物医学期刊撰稿的标准,为全世界同一领域的期刊编辑和作者所认可。标准对作者身份有着严格的限定:在研究构想和设计、数据获得、数据分析和解释中任一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草拟论文或对论文中的重要学术内容做出了关键性的修改;对将要发表的稿件做出了最后的认可——生物医学研究文章的作者必须同时符合上述3个条件。美国迈阿密大学科学伦理委员会至今未给黄红云实质性回答。这个曾在美国工作过3年,从事过博士后研究的山东汉子感叹,如果中国科学家剽窃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是否还会这样无动于衷[2]?
 
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以龚自珍的诗来形容当前科学界的“西学”一统天下实不为过,“洋为中用”变为“洋为中神”,中国民族文化至今仍在“西神”面前瑟瑟发抖。黄红云事件再次说明,西方科学家不是公正之神,同样是有缺欠的人。为什么要让科学水平的标准握在外国人的手中?中国科学缺乏自信心吗[4]?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科学家也不是“世界公民”,知识产权带有明显的国家利益标记。科技和文化同样需要国家主权的保护!美国科学家要考虑政治,这无疑是对中国“纯学术论”的当头一棒[4]!
 
忽视华人科研成果的另一个例子是“气候变冷导致饥荒和民族大迁移的观点”的提出。发表在11月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该项研究揭示,几个世纪以前,在被称为“小冰河期”的那段时间里,随着气温的下降,战争的次数反而增加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饥荒,人口也出现了下降。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山姆·纳恩国际事务分校的副教授兼研究文章的合著者彼得·布雷克称:“即使现在气温仍在不断升高,由于我们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作为我们的食物来源,所以由此引发的冲突可能就会发生”。这项新的研究对研究文章的主要作者香港大学大卫·张此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扩展[5]。2007年7月9日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进一步提出,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他们的研究已经发表在施普林格的《人类生态学》杂志网络版上,其重点在于,温度的波动和农业产量的降低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古代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6]。
 
气候变冷导致饥荒和民族大迁移的观点早在1998年由外籍华人学者许靖华提出,发表在《中国科学》(D辑)上。学者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和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7,8]。
 
学者许靖华以海外华人的赤子之心投书《中国科学》,是希望中国决策者关注气候变化导致战争、饥荒和民族大迁移的历史事实,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惜的是,盲目崇洋媚外的科研风气忽略了中国科学界最高级别刊物的忠告,中国科学期刊的命运令人担忧!国外刊物对中国刊物的忽视缺乏科学精神:承认前人的贡献,准确定位自己的成果。
 
事实上,刊物不分大小,都具有版权和首发权,文章的价值,不是依据其出身(首发刊物),而是依据其科学价值来最终评定。在讨论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灾害问题上,忽略许靖华的贡献是不公平的,至少是不完整的。中国科学发展的标准不是在国外期刊上发表更多的文章,而是要确立中国期刊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跟着外国期刊的脚步走,最终将丧失中国科学的独立地位。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该项研究起源于中国学者的初始研究的事实,以及许靖华的研究被忽略,至今没有被中国科学界所关注。难道科学界的皇冠就一定带在外国期刊的头上?难道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就是得到外国期刊的钦准[9]?
 
帝王崇拜起源于落后的生产力和愚昧的文化,科学界是追求真理的殿堂,这里没有皇帝,没必要把磕头当作一贯千年的程序。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我们还跪着。站起来吧!
 
向世界科学界点头称是的时代过去了,我们应该敢向世界的科学界说:不。无论结果如何,徐荣祥在科学上勇争第一的精神值得发扬。
 
参考文献
 
1.  徐荣祥。声明:为了生命科学和民族的尊严。2007-11-26 15:08:39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dcde6f01000bbd.html
2.  朱玉,吴晶。美科学家剽窃中国医生成果 不道歉要求“私了”。2006年07月07日 22时19分?来源:新华网。http://news.tom.com/2006-07-07/000T/51559052.html
3.  刘县书。 学术会议按惯例使用英语 汉语将沦为科学看客。 2006年07月05日11:30 中国青年报。http://news.sina.com.cn/c/2006-07-05/113010338834.shtml
4.  杨学祥. 科技与主权:谁来保护中国医生的首创成果. 2006-7-8上海环境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073.htm
5.  雅龙。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战争和人口减少。发布时间:2007-11-23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711/1_20071123_162743.html
6.  雅龙。研究暗示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发布时间:20070710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707/1_20070710_157896.html
7.  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D辑),1998,28(4):366-384
8.  杨学祥. 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 2007-7-12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随笔杂谈。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112
9.  杨学祥. 历史的足迹: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战争.刊发时间:2007-11-27 光明网-光明观察. 经济·科技。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1/27/content_702985.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1724.html

上一篇:这可能吗?-月球上的坑是天体坠落而形成的?
下一篇:转贴王彬文章:大量粒子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探讨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