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择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jwang989

博文

莠子·鬼稻·鬼谷子 精选

已有 7084 次阅读 2021-1-11 04:2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2020年12月16日,央视“田间示范秀”栏目播出《大田种植有奥秘》。片中介绍,为了帮助农民规划农业种植,辽宁喀左县农技推广站站长王玉华带领求助人参观种粮大户的谷子地。谷子品种为当地大力推广的良种,已经成熟,每穗有码子(小穗)近百个,每码子有米二百粒,三四个码子就重达一两,估计超过亩产八百斤。求助人喜出望外,打算引种这一优良品种。王站长解释说,谷子需要倒茬,今年种谷子,明年就要改种别的作物,再种谷子容易发生病虫害,还容易生莠子。莠读作有。只要是谷子地就生莠子,连茬谷子地莠子更多。在禾苗期,莠子与谷子一模一样,无法除去,抽穗后才与谷子不一样,比正常谷子高,其穗多毛。电视片中的谷子地就见有不少莠子,鹤立鸡群一般,令人过目难忘。

莠子1.png

较高植株为莠子。央视电视片《大田种植有奥秘》拷屏,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莠子2.png

左侧为谷穗,右侧为莠穗。央视电视片《大田种植有奥秘》拷屏,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莠子3.png

莠穗。央视电视片《大田种植有奥秘》拷屏,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莠子4.png

手中所持为莠秆,其余为谷秆。央视电视片《大田种植有奥秘》拷屏,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到这里,突然联想起鬼稻。

搜狐网《鬼稻》介绍,鬼稻是稻田中潜伏的恶性杂草,又称杂草稻。鬼稻之“鬼”,防不胜防,它与栽培水稻一同拔节长叶,外型上极难区分,抽穗之后才现特立独行,植株高大,稻芒红色或白色,剥开稻壳露出棕褐色米粒,鬼稻原形毕露;栽培水稻成熟后种子仍然留在稻穗上以便收获,但鬼稻种子成熟后很快落粒,潜入土中,并且可以休眠十年之久,只要灌水种稻,鬼稻种子就会满血复活。鬼稻与栽培水稻争光、争水、争养分,造成减产;鬼稻米粒口感坚硬粗糙,降低稻米质量。通过基因测序和群体遗传学分析,浙江大学樊龙江团队揭示鬼稻由杂交稻演化而来,江苏、广州的鬼稻起源于籼稻,辽宁、宁夏的鬼稻起源于粳稻,均为不同品种串粉而成的“去驯化”品种。鬼稻去驯化过程不是简单地恢复为野生型,而是利用新的变异和分子机制适应环境。樊龙江团队还定位出一些基因组区域,直接与鬼稻的种子颜色和休眠特性有关。

鬼稻1.jpeg

较高而且长芒植株为鬼稻。引自《鬼稻》,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鬼稻2.jpeg

鬼稻。引自《鬼稻》,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鬼稻3.jpeg

鬼稻。引自《鬼稻》,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鬼稻4.jpeg

鬼稻。引自《鬼稻》,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由此看来,鬼稻源于不同栽培品种相邻种植,互相之间串粉,激活了决定籽粒早熟、脱粒、坚硬粗糙、休眠等野生性状的基因,从而逃避人为控制而野化,专业术语称之为去驯化。鬼稻需要一整套基因配合才能显现其鬼蜮伎俩,缺一不可。没有控制籽粒早熟和早落的基因,其植株就会与栽培水稻一起被收获,稻田里就留不下种子。没有休眠基因,稻田遗落的种子就会早发芽,从而在种稻之前被清除掉。没有硬粒基因,稻田遗落的种子就容易腐烂,丧失发芽能力。品种是性状一致的繁殖群体。反复种植同一群水稻,通过群内授粉和不断选择,性状逐渐趋于一致,性状固定后就成为品种。在长期栽培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栽培水稻会被选择淘汰掉一个或多个野生基因,丧失野生能力,驯化成为性状固定的品种。不同品种相邻种植,在互相串粉过程中,原本在不同品种中残缺不全的野生基因有可能凑成一套,繁衍生出鬼稻。特别是栽培稻与其祖先种普通野稻出现在同一个地方时,后者的野生基因会串粉到栽培水稻中,杂交出鬼稻。

对比来看,莠子就是谷子中的“鬼稻”,可称为鬼谷子。鬼谷子自古就被先民认识,为了除恶务尽,命名为“莠”。秀指禾苗抽穗,农谚有“六月六看谷秀”之说。穗从禾苗顶端抽生,有鹤立鸡群之意。“林秀于林,风必摧之”,其中的秀正是这个鹤立鸡群。鬼谷子抽穗时同样鹤立鸡群,明显高于正常谷子。蔡萌萌的《〈诗经〉“恶草”考》介绍,《甫田》诗句“维莠骄骄”,说白了“维莠骄骄”就是莠子抽穗时的鹤立鸡群。笔者幼时在谷子地常见这种鬼谷子,对此印象深刻。因此,古人就称这种鬼谷子为秀子,为了区别,稍稍变化发音,谐音为“有”。需要文字记录时,古人结合鬼谷子的杂草特性,在“秀”字上加草字头造出“莠”字。当然,古人还可能取过其他名字,只是因为没有被造字或不太通俗易懂逐渐都被“莠子”取代了,包括“鬼谷子”这个可能的俗名。蔡萌萌的《〈诗经〉“恶草”考》介绍:《战国策·魏策》有“幽莠之幼也似禾”,“幽莠”与“鬼谷子”,无疑就是一对双胞胎词条。倒茬轮作可以避免被鬼谷子蒙混过关,例如后茬种植大豆,豆谷异相,豆田除草轻易就会把鬼谷子就地正法,即使是正常谷子由于不是目标庄稼也会严惩不贷。倒茬轮作只能削弱、减少鬼谷子,不能彻底消除鬼谷子。谷子由狗尾草驯化而来。狗尾草广泛分布于谷子栽培地区,生长在田边地头。种植的谷子免不了被狗尾草串粉,传入野生基因,一代又一代地繁衍出鬼谷子。因此,鬼谷子从古至今绵延不绝。

鬼谷子从古至今绵延不绝,说明鬼稻一旦出现就很难消除,事实的确如此。白居易《放言》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视蓍。试玉要烧七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莾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鬼稻与栽培水稻同种,没有抽穗的时候,长相几乎一样,无法分辨真伪,也就无法在耕作中防微杜渐,将其斩草除根。当其显现出与众不同而各色时,已经接近成熟,稍有延误,籽粒就成熟落地,从庄稼人手中逃出生天。鬼稻的野化基因还会串粉藏进栽培水稻中,开花授粉时偶尔峥嵘,冒生出新一代鬼稻,导致鬼稻越生越多,很难除尽。

鬼稻并非杂交稻大面积推广种植后才出现的新事物。柳子明《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及其发现》(遗传学报1975年1期)介绍,中国的栽培稻起源于普通野生稻;1926年,丁颖在广州沼泽发现普通野生稻,在台湾也有发现,两地均称之为鬼禾。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禾有时单指水稻。龙光桥《话说“鬼禾”——杂草稻》(湖南农业2011年2期)介绍,鬼禾就是杂草稻,似稻非稻,似草非草:说是稻却品质变野,容易落粒,成熟时间参差不齐;说是草却与水稻几乎一样,但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叶片宽大,因此俗称假禾、鬼稻。窦秦川《警惕新型杂草稻为害》(云南农业2013年1期)介绍,鬼稻又称红稻、落粒稻,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报道。袁晓丹等人《杂草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年3期)介绍,美国最早科学记录下杂草稻,因其种皮红色被当地人称为红稻;但《淮南子·泰族训》曾提到“离比稻先成熟,被农夫清除”,高诱注释称离是稻米落地而生的稻秧。许聪等在《海南岛杂草稻的生态考察和鉴定》(中国水稻科学1996年4期)称,杂草稻常见于在粗放栽培的稻田里,随着耕作水平的提高已经濒临绝迹;在《杂草稻的分类地位和利用途径探讨》(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2期)指出,杂草稻兼有栽培稻与普通野稻的特性。

汤玉庚《中国古书中的穞生稻和连云港穞稻是否野生稻质疑》(江苏农业科学1992年4期)介绍,古书记载的穞(又写作稆)稻,又称旅生稻,指不种自生的稻。穞、稆泛指不种自生的庄稼,不论什么庄稼,都有可能穞生。《唐会要》记载,开元十年(公元731年),杨州穞生稻二百一十顷,再熟稻一千八百顷,其粒与常稻无异。20世纪50—60年代,江苏连云港常见穞稻,在直播稻田中最多,由种子自生,在沟塘边、树旁坡地也有生长,谷壳黑褐色,种皮红色,长芒,成熟时脱粒入土,翌年再生,但发芽困难,被农民当作杂草杀除。穞稻很多特性介于栽培水稻和普通野稻之间,与当地的大车粳、水牛皮、黑稻、芦花稻等栽培水稻品种相似。以后随着精耕细作和坡地荒地开垦,穞稻逐渐绝迹。无疑,这些穞稻就是鬼稻。也就是说,鬼稻自古至今一直绵延不绝,只是被混记为穞(稆)稻,或者离(《淮南子·泰族》“离比稻先成熟”)。只是鬼稻的稻米可以食用,在传统水稻栽培中危害还不算太大,因此没有像鬼谷子那样引起重视。

拙作《论造林树种繁衍中的人为选择效应》(甘肃林业科技2014年4期)分析指出,栽培植物已经变成人类的附庸,离开人工辅助,无法在野外环境中自然繁衍。现在看来,当时的认识有所欠缺,没有考虑到鬼稻、鬼谷子现象。栽培植物品种不被生产利用就会消亡。现代生产逐渐向少数高产优质的品种集中,数以百计千计的老品种被废弃不用,其整个基因库随之消失。栽培植物的基因是人类的世袭财产,这代人不用,后代人可能会用到,需要传留下去。品种园、种子库就用来保留基因的设施,但运行成本高昂,也不能确保万无一失。为此,拙作《美国苹果简史及其启示》(甘肃林业科技2012年4期)提出野化保留果树基因的设想:收集同种果树的不同品种,越多越好,混合种植营造生态公益林,通过大规模串粉重现野生性状而野化。由鬼稻、鬼谷子现象推论,果树野化成功的希望应该非常乐观。

——2021-1-7行草于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631-1266627.html

上一篇:天地之间,唯绿清廉
下一篇:良莠不齐·稂莠不齐
收藏 IP: 113.142.72.*| 热度|

3 杨正瓴 冯大诚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6: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