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所有的经济行为都需要考虑:投入和产出。产出的货币比投入的货币要多,那么经济活动就可以持续下去。因此,现代经济体中,“货币”成为“核心”。然而,社会中的货币都是人民银行发行的,总数是固定的,就算经过金融体系的放大作用,总量还是受控制,比如2015年末,M2与当年GDP之比为2.06,其中M2为1392300.00亿元,GDP为676708.00亿元。与此同时,美国的M2与当年GDP之比低于0.7。当然,美国经济与中国不同,美国是第三产业发达,占用的资金少,投资少,M2占比低很正常。这是后话。
经济增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量增长;二是效率增长。比如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打工、生活,这种经济增长是体量增长,原来在农村中的低效率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高效率环境中,产生了经济增长。城市化过程属于效率增长的过程,只不过是比较容易复制的增长过程。相应地,经济增长,生产的商品多了, 对应的货币也要增长。技术进步的效果类似。技术进步带来效率增长,一个行业释放了劳动力,为其它行业吸收,生产的东西更多了,产品价格下跌,人们消费的更多。一般来说,政府不希望产品价格下跌,因为如果钞票经过一段时间就能购买更多的产品,人们会有推迟消费的欲望,这会影响钞票流通,至少从短期看是这样的。因此政府发行钞票,抵消产品价格下跌的力量,尽可能保持价格不变。对于终端产品如此,但是对于投资,政府却无法管理。比如对于一家制药厂的投资,银行贷款80%,按当时的药品售价完全可以做到投资回收。但是没有考虑到药厂投资过多,竞争激烈。药品往往是医生开药,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而且只是针对疾病的需要,不会因为价格降低一点,就会多买一些,政府多发钞票的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因此投资回收不成功,成为银行坏账。不过在正常的经济条件下,银行坏帐不可避免。我们也没听到因为某个企业倒闭引起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往往是银行系统性卷入了金融庞氏骗局,比如股票、房地产的炒作,击鼓传花。政府根据往年的货币需求增长量释放流动性,或者政府部门有意放水,增长货币供应。精明金融人士知道经济会放缓,货币供应增加。货币增多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
为了减少通货膨胀的损失,人们就要购买具有稀缺性的商品,把钱花出去。房子、黄金、文物、以及部分的股票就成了首选。击鼓传花的游戏开始了,房子、黄金、文物、股票价格快速上升,银行也放置大量资金无处使用,有人开始用房子、黄金、文物和股票抵押,从银行套取资金继续炒作。当银行资金大批进入,就带来了系统的风险。金融成为击鼓传花的一部分,成为提供资金的一方。但是,这个过程不会永远下去,最后总有一天,价格大幅度下跌,银行跟着倒霉,重创经济。
因为存在通货膨胀,扭曲了市场的投资信号,带来虚假繁荣。企业本来计划将来做的投资,担心将来投入的资金量增加,提前投资。有些企业担心资金贬值,购入大量原材料。销售原材料的企业则开始购买矿山等资源。在通胀预期下,人们购房、买矿山、修高速路、炒作股票期货,为了避免贬值,八仙过海。在繁荣环境下,人们开始借用银行的资金,用高估的资产做担保。在我国高速城市化情况下,房子、道路的超前供应为经济发展提供的很好的条件。但是在我国城市化末期,人们不再需要那么多房子了,不需要那么多高速路,不需要那么多生产能力,提供给银行的担保资产存在着大幅贬值的风险,资产开始出现问题,银行出现问题,经济出现问题。2008年的经济危机不能称为一场大危机,只能说是某个行业出了点问题。政府为了体现自己的实力,开始了大投资、高负债活动,显然效果并不美好。8年过去了,投资没有回报,政府的债务没有减少,而当时很多的投资也到了报废期,更需要进一步追加投资。需要投资的地方增加,而债务增加,麻烦越来越大。
城市化进入尾期,政府采取了多个手段:1、限制投资;2、转变生产方式,即供给侧改革。政府想发展经济,但是没有采用大发货币的方法,而且限制了投资,这一方面压低了风险,避免经济大萧条,显然是接受了部分08年的教训。但是供给侧改革是否能成功,如果成功,中国就进入真正的发达国家,否则就是只能徘徊在现状,如同日本一样不升不降。政府过去担心城市化过快,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因此对城市化做了制约。现在,政府又担心城市里的基础设施没有人使用,房子没有人买,就开始促进城市化,因此粮食价格下跌,而劳动力价格上升。农村的种植没有收益,城市的高收益又有很大吸引力,一推一拉,就是想着快一点城市化。
高考过去是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通道,现在高考是城市化的手段,而且成了大城市吸引小城市人才的手段。为了维持名义的GDP增长,为了政府收入不降低,官员们也是蛮拼的。
赌钱也是分成层级的。老百姓也就是用自己的私房钱赌输赢。对于企业家管理人员,企业前途作为赌注;对于企业家,某一个产业作为赌注;对于管理财政的官员,全国经济作为赌注;对于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员,百姓福祉作为赌注;对于政治家,赌注是国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5: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