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季假期,去日本旅游的人买来了一堆的马桶盖、电饭煲、电吹风、陶瓷菜刀、保温杯、电动牙刷等基本生活用具。因税收问题,中国游客海外抢购奢移品,在海外扫货毫无疑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国民,出去购买生活必须还是有点奇特。不过,购买的人还是振振有词,因为真的好。
“日本电吹风吹过的半边头发果然蓬松顺滑”;“马桶圈更是神奇,自动加热,适配各类马桶”;“电饭煲煮出来的饭粒粒晶莹”……人们为何乐于买“洋货”?还是口碑、质量、汇率、价格在作祟。
在日本买生活必需品的人还是少数,相对于我国巨大外汇储备来说,根本算不上问题,中国人有钱,土豪。不过,从另外一面说,我们还是要考虑问题在什么地方,应该有什么对策。作为制造业大国,为什么国民还要千里迢迢到日本买生活必需品。原因离不开两个因素:质量和价格。质量不行,为什么不行?价格高,为什么原造国价格高,这可能涉及到税收制度。
还是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说起吧。
二战以后,美国人自豪的很,战后的生产不仅没有受到军品订单取消的影响,反而进入另一个发展波段。放眼全球,经济一枝独秀,商品遍布世界,贸易年年盈余,垄断着世界市场。好景不长,德国、日本崛起了,韩国、台湾也开始起步。好花不常开,美国人开始郁闷了。从7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开始进入滞胀。80年代后期,美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优势的产品失去了与日本的竞争能力,即使是高科技产业也是如此。国际市场不保,国内市场也难保,到1992年,日本出口到美国的小汽车已占美国汽车市场的1/4左右,势头正猛。
一个美国人出现了,名字叫迈克尔 波特,他研究为什么美国人失去竞争力。不过,他的研究是从更高层次分析——国家竞争优势。他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自己解答,给自己出难题。
全球印刷机产业、高级轿车、化工产业为什么集中在德国?
世界重要的药厂、巧克力食品与贸易业的基地,为什么在瑞士、瑞典等小国?
在个人电脑、软件、信用卡、电影等领域独占鳌头的企业,为什么大多在美国?
在瓷砖、雪靴、包装机械以及工厂自动化设备产业中,为什么是意大利的企业最强势?
主导了家用电器、照相机、传真机以及工业机器人等的产业,为什么在日本?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波特先提出“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即钻石模型中。这些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因素以及“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状态”因素。这个模型并不怎么完美,怎么办?再加上一个特别的要素:机遇。机遇是说不清楚的东西,方便作者讲故事。既然研究国家竞争优势,自然不能少了政府的事,还要加上政府。因此,钻石模型包含了六个部分。
从波特模型来说,中国在“生产要素”和“相关和支持产业”方面,是绝对优势。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代工大国,供应商一抓一大把,这两个方面的优势很明显。中国人对高质量产品有很大需求,要不然也不会千里迢迢到日本大包小包采购,也不会代购奶粉。我国改革开放正好与信息技术革命碰在了一起,机遇还是很好的。只是剩下“政府”因素和“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状态”因素。
政府的事,全看政府官员的态度,你也是知道的,就不多提。
“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状态”是非常烦人的问题,媒体和官员都不喜欢提。200多年前的比较优势理论总是成为媒体和官员的嘴上。对于市场分工和国际贸易,李嘉图最先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各个国家发展优势产业,放弃劣势产业,实现共同富裕。听起来很美好,也很容易理解——扬长避短的策略。人工便宜、土地便宜,暗地里还加一句“环保比较松”就成为媒体和官员口中的比较优势。如果是“长三角”或“珠三角”的管理者,还要说:我们的供应基础好,产业种类多。
过去100年的历史表明:比较优势理论有缺陷。一些国家资源很多,生产、加工出售资源应该是优势,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富裕起来,依然处于贫穷阶段,特别是非洲等国。
再简单一点,许多人靠提供“饮食”发了财(比如俏江南),但是种粮食的农民没有富裕。北京市全聚德烤鸭贵的很,但是提供鸭子的农民没有跟着发财。日本的资源条件差、市场规模小和劳动力价格高,没有优势、资源贫乏,为什么能成为发达国家?比较优势理论在这里失效了。因此,比较优势是很不靠谱的。
媒体和官员不知道这个吗?他们也许知道,只是碰到自己的利益,碰到自己的问题,偷偷不提了。西方的富裕,不是比较优势带来的,而是“管理”带来的效率,包括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富裕的责任在“官员和管理者”身上,但是他们不想担负这个责任,就拿出200多年前,已经证明失效的理论来麻痹社会。
媒体也多谈论提高工资带来的竞争优势丧失。绝大多数企业也是设法压低工人收入,而不是向管理要效益。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已经很好说明:我没有优势,但就是“牛”,因为我管理水平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