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超额利润——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55)

已有 5604 次阅读 2010-10-25 21:33 |个人分类:经济真相|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房价, 就业, 油价, 股市, 经济真相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三菱公司以15亿美元购入著名的纽约洛克菲勒广场。这座由洛克菲勒家族在20年代大萧条时期修建的建筑群,全部位于寸土千金的纽约第5大道上,曾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和商业的象征。当时日本正处于泡沫经济的顶点,许多企业进军美国,大手笔购买物业。当时的新闻评论说二战日本没有用武力占领美国,现在却要用金钱占有美国,洛克菲勒广场的易手更看作日本兴起、美国衰落的象征。随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三菱集团也陷入困境,硬撑到1996年,不得不赔本卖回去。三菱地产后来有一句话总结了失利的教训“像在日本一样购买一块地放在那里等着升值,在美国是行不通的”。日本人多地少,人口向东京等大城市集中,造成日本土地不断升值。只要公司有钱,完全可以购买一块地放在那里等着升值。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产生一道奇特的畸形风景——购买土地,掠获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在经济学上指的是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什么样的企业会获得超额利润?或者说什么情况下才会获得超额利润?一般情况下,我们首先想到技术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拥有独特的技术自然可以比别人赚钱多。最近一些时间,台湾著名手机方案厂商联发科受到普遍关注,山寨模式获得空前成功,2007年营收增长了57%。联发科依靠技术取得空前成功,在别人不敢投入的方向获得成功。APPLE、联发科、微软、Intel等投入大批研发经费,也获得高额收润。特别是APPLE的IPOD、 iphone,由于设计新颖,符合潮流,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梭罗(Lester Thurow)教授曾经指出,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只有两种赚钱的方法。第一种是:赶快到低工资的开发中国家投资生产以降低成本;第二种则是:发展知识创意经济,生产别人无法生产的商品,以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科技是生产力的支柱,通过专利或保密方式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科技创新提供新产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国家竞争力。世界各国都在科研上投入大量精力,以保持技术领先。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科研投入普遍很高。

    除了技术,还有垄断、政策和稀有资源等因素。事实上,只要看一看全国各地收入高、活得滋润的企业,就能总结出超额利润的要素。90年代,我国大批国有企业下岗,哪些企业职工没有下岗?银行、邮电、电力、以及国家重点支持的企业,他们没有下岗人员。这些企业要么处于垄断地位,要么享受特殊政策优惠,比如军工、航空等。垄断和穿政策空子成为许多企业获取高额利润的法宝。在我国,比较好的企业还有大型煤矿、石油企业等。随着经济发展,他们把地下的矿产变成钱,装进了自己口袋。
 
    在政府支持下,我们有许多垄断央企,例如中航油、中国电信、国家电网等。在2004年,陈久霖领导的中航油在新加坡炒期货巨亏5.5亿美元,然而黑洞1年填平。近几年来,我国的航空公司所使用的航油一直比国外航空公司贵大约10%左右。比如,2001年、2002年,国产航油的出厂价平均每吨高于国外 800 元之多。2004年,平均每吨航油的采购差价高出国外205元。面对高额的航油成本压力,国内各大航空公司不得不提高燃油附加费的征收水平。中航油之所以能够实现巨额利润来源于其在国内航油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据了解,目前国内90%的航油供应都掌握在中航油的手中,“中航油依靠这种采购差价赚取利润的公司,想不盈利都难,”国外同行曾这样评价中航油。垄断制造了国内高昂的电话收费、电费、油费等。

    有一些行业与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有关,受到政府的保护,如金融业、军备、文化产业等。由于受到政策保护,企业之间缺少竞争,很多是通过提价来实现营利。例如大型国有银行,服务是中国特色,收费和国际接轨,贷款利率是中国特色,存款利率和国际接轨,赔钱的时候告诉国人说,自己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财政部就手忙脚乱拿着纳税人的银子,给工商银行动辄几千亿的坏帐买单。银行通过绑架存款来要挟政府,他们知道政府不敢让他们倒闭,由时胡作非为。中国人保集团(国有垄断企业)人保公司一部普通五座汽车的强制险成本不到200元,一年的保费征收大约要1000元,人保交强险的毛利可以达到400。
    80年代的价格双轨制产生许多倒爷,从计划部门低价获得物质,然后高价卖出。有一些企业倒卖批文也成为获得高额收益的一种方法,充分钻政策空子。大唐电信的3G标准TD-CDMA也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存活。
    土地和矿产在某些情况下会成为稀有资源,成为高额利润的来源。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地难求,土地升值为开发商带来巨额收益,政府通过卖地获得大量收益,被称为卖地财政。许多中东国家拥有石油矿产,成为富国,我国的中铝、五矿、中石油、中海油同样获利颇丰。2005年在国家收紧“地根”的情况下,土地出让金总额仍达5505亿元;2006年则攀升到7000多亿元的历史高峰。卖地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有些城市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土地转让收入,被戏称为“土地财政”。中石油在2008年被评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


  从总体来看,垄断市场、科技进步、政府政策、市场惯性、矿产和土地等都会带来超额的利润。除以上被广泛认可的因素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因素——市场惯性,当消费者使用企业的产品后,就会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再换其它企业或退出的成本会很高。微软、INTEL、腾讯等企业就是利用市场惯性获取利润。外界很少提及此因素,也易于被外界所忽略。在软件企业营收排行榜中,微软的利润大于其它在榜所有软件企业之和。在半导体企业世界排名中,INTEL的营收两倍于位于第二位的韩国三星。以微软、IBM、甲骨文(Oracle)等跨国公司为龙头的软件企业垄断着全球90%以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及网络浏览器等基础软件、高端软件产品,绝大部分产品标准的控制权掌握在美国,他正利用其市场惯性获取丰厚的超额利润,利润率均超过30%,甚至达到70%以上。在我国即时通讯行业,腾讯牢牢占居了主导地位,以即时通讯为核心,又发现出游戏、新闻等关联产业。在信息时代,IT和通信领域的骄子同样获得巨额收益,如 Intel、微软等,它们除了依赖技术创新,同时还依赖市场惯性。
    除了以上的大企业以外,市场惯性也出现在其它行业,例如客运航线。在运营开始阶段,人数总是很少,航空公司或者公交公司有一段市场辅导期。在经过一些时间后,人会越来越多,那么参与市场辅导的企业会获得额外的补偿——超额利润。
    市场平台也会带来超额利润,以沃尔玛、国美、苏宁为代表。自从有了社会分工,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交换商品。人们发明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除此之外,商品交换还需要交换的场所——即是交换平台,在农村里有集市,在城市有商场。
    以上的超额利润是看得见,而且能够长久存在。在市场中,还存在着短暂的超额利润机会,比如利用信息不对称,特定因素等。信息传播需要时间,在信息被广泛传播之前,企业能够得到高利润,在证券市场中十分常见。在80年代后期,家电行业处于卖方市场,企业红得一塌糊涂,创造了长虹、海尔奇迹。
    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自然很好,如果没有机会获得超额利润,怎么办?最好是靠近那些富企业,比如IBM、HP等公司。他们所处的行业竞争激烈,他们获得超额利润。最近,他们把客户定位在银行、证券、电信、政府、石油、钢铁等等大巨头身上。紧靠大树好乘凉,即使在金融风暴中,IBM和HP的收入也依然保持坚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过得不错的企业,如万科地产、徐工、三一重工等企业,也因此得利。
    大家找工作同样如此,现在大家都想进入稳定的政府单位工作,做老师、医生。如果要想进入企业,最好是进入具备长期超额利润的行业,辨别出短暂利好和长期利好。在各类超额利润中,只有科技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加物质财富,其它超额利润都是财富转移,不仅不增加财富,还会损失。因此,从根本上说政策要尽可能抑制超额利润出现,使一些智力和财力用在创新和科技上,而不是用在从别处占有转移他人的财富。一直以来,房地产泡沫从来都是让人担心的问题,其原因也在于此。土地价格提升并不会创造财富,也不利于生产力提高,只是产生财富转移。从其它行业转移出财富反而限制其它行业发展,不利于经济发展。在市场中人们不得不为土地付出巨额金钱,但是以其它行业失血为代价。
    总体上,获得超额利润的根本条件有两个:稀少性或者控制市场。土地、矿产和政策制造出稀缺性,即难以替代,又阻止竞争者进入。前几年,房地产业发展很快,大家觉得房地产开发公司有钱赚。然而,国家并不禁止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许多新公司进入此行列,如联想、海尔、海信等大型企业离开本领域,进入地产开发。随着新公司纷纷加入,地产业竞争激烈,每个公司都想花大钱购买政府手中的土地。随着金融危机深入发展,房地产进入冬季,许多企业陷入困境。最终赚钱的还是政府,房地产企业只是打工者。
    新技术、门槛限制和营业牌照等也属于稀缺性资源。拥有新技术的企业可以独占利润,形成一定垄断。电信运营牌照、手机牌照(现在被取消了)、出租车牌照等等属于政策性资源,阻止竞争者进入。

    垄断是一种控制市场的方法,市场惯性和市场平台虽然不能说控制市场,但对市场有极大影响。能影响到市场,自然会有相应的超额收益。垄断者抬高服务价格,压低采购价格,获得高收益,其它人也无话可说。
  
    最后,我们论述一下土地,谈一下为什么许多政府栽倒在土地面前。如前面所述,土地可以带来超额利润,如果你祖上运气好,在市中心买了一块地,那么子子孙孙都不用打工,可以一直享受土地带来的收益(在国内没有遗产税)。这些利润实际上并不是土地创造的,只财富的转移,社会总体财富没有增加。技术开发能够创造大量财富,然而专利只有约20年的保护期(各国不一样)。为什么我发明了技术,为社会带来巨大财富,却只有20年的保护期,而土地并没有带来财富,却可以长期拥有?这是整个社会的不公平,这两者都不应该长期拥有,具体如何操作则是另外一回事。土地与技术类似,能带来巨额利润。如果政府把精力从科技移向土地,似乎经济仍能发展很好,很容易吸引政府的目光。当然,这也埋下了问题的种子,日本和韩国等都会遇到土地价格上涨,企业成本上涨的压力。实际上,各国在土地上所花的费用远远大于在科技上的投入。
    许多人认为土地会升值,可是土地自身怎么会升值?土地价格上升,地主带来收益,然而却抬高了城市运营费用,降低效率。合理规划城市,减少运营费用是城市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前几年,韩国政府要迁都,即是解决汉城运转费用太高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降低运行费用虽然非常重要,但却很少受到重视。一、城市规划是长期的过程,需要几十年的经营才能出现结果,对于一般不足十年的市长来说,显然缺乏规划的动力;二、城市如何规划,与周边关系如何处理,要从国家层次上分析;三、利益集团会设法阻挠。在全球竞争时代,能否降低城市运营费用是国家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日本失去的十年,为什么会失去,重要原因是东京、大板等城市消耗过多的资源。现在,韩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汉城以及周围地价高昂,制约了韩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斯密在《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写到:“一幢住宅本身不会为其住户带来任何收入。”“如果出租给房客,由于房屋本身不会创造什么,房客始终必须用一些其它的收入来支付租金。”因此斯密得出结论,尽管出租一幢房屋,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收入,“但人群的总体收入永远不会藉此获得一丁点儿的增加”。
    从感情上讲,我们十分理解斯密的理论。北京秀水街一个小摊位的年租金也是十几、几十万。为什么有这些高的租金?租户显然能把钱赚回来,否则也不会出这样的高价。买东西的客户也愿意承担这笔费用,否则也不会人来人往,生意兴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现象?
    租金实际上是城市和国家整体付出的成本。客户并不想付出额外的租金,但不得不付出。这需要从城市规划和国家政策上找原因,
    城市的发展与路径依赖关系密切,以后更深入说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46-377069.html

上一篇:后危机时代——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63)
下一篇:从财富到能力——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54)
收藏 IP: .*| 热度|

2 唐常杰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