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普通人完全可以超越哲学家

已有 1368 次阅读 2023-10-19 20:11 |个人分类:一日三省|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最近感觉自己对哲学的认识论有了突破性进步。为此,我写了下面的文字。

当一个婴儿出生,他生在中国,说汉语,识别汉字。如果出生在美国,就说英语,识别英文。中国人,会用汉语思维,用汉语来联系世界;而美国人,会用英语思维,用英语来联系世界。中文与英文都描述了世界,哪一个是真实的?都是真实的,又都不是真实的,因为还有其它民族语言。

婴儿出生会吸奶,会做一些动作。我们可以说这是遗传下来的,基因里自带的。可文字,绝对不能说中国人基因中自带中文,英国人基因中自带英文。那么,孩子第一步怎么把文字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有很多的研究,也有很多的结论。我唯一的疑问在于,婴儿对语言的知识是“0”,“0”就是一个黑洞,乘以任何内容都是“0”。婴儿学习需要依靠人们传递信息,可是传递信息需要语言。那么语言的含义怎么传递给“婴儿”?这来到了罗素的剃头匠悖论。

很多人听说过康德、胡塞尔、维特根斯坦、罗素等哲学家的名字。他们都是闻名世界的上世纪哲学家。因为有名气,我也想阅读他们的原版书。我买了原著,发现文字都认识,但根本不明白内容。当然,自己能力太弱,静不下心,文字翻译太差,多种原因吧。

后来想想,大多数人也许根本不需要看这些大哲学家的书。不是说这些书多复杂,而是哲学家们多是大学教授,实践经验太少,缺乏经验,更多是在文字里面转来转去。

更重要一点,许多哲学家们的问题就是错误的。哲学家要认识世界,而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试图去追求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和真理,只是一种幻觉,维特根斯坦告诉我们,真理不可知,语言是一种“游戏”,由此宣告了认识论哲学的没落,同时也开启了他的语言分析学派哲学思想。我显然同意维特根斯坦的言论。

前文分析婴儿认识世界的过程。婴儿并没有认识世界,只是与世界建立了一个联系。婴儿来到世界上只要生存下来即可,不需要多么了解世界。婴儿认识到的世界,只是他自己脑袋里感受的世界,与真正的世界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人类感受到光的颜色,物体的温度,都是人自己的感觉。而这些感觉就是为了生存下去,为了通过自己的决策与行为来应对外部世界。

因此维特根斯坦才开启语言分析学派。

我们怎么认识世界?看不见电场,也看不见电子,看不见磁场。然而,我们仍然可以研究,并用物理定律来描述它们。定律,就是人类通过研究发现的规律,即是真实的世界,又不完全是真实的世界。定律,只是真实世界的某个方面。比如说,一位瞎子,他在走路时用木棍探索世界,感受世界。瞎子感受的世界也是真实的世界,应该是属于世界的一部分。瞎子感受的世界虽然不完全真实,但足以满足他走路。

物理定律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可以指导我们利用电力。在书上、图纸上的电路,包括变压器、电阻、电感、电容,也是物理定律的一部分。而真正的电网,就是真实的变压器、电阻、电感、电容、电机、用电设备,与设计图纸上、书上的电路有一定区别。设计图纸和书籍的内容则属于现实的抽象,属于理论。

为了获得实际可用的电力网络,我们要进行抽象,是不是完全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外的表现。我们在分析设计电力网络的时候,会有多种等价处理方法。一种是把复杂的电路化为简单电路,一种是删除次要变量。我们往往不会去管真实的世界,只是用我们自以为是的规律进行分析和设计。而得到的结果又来指导我们实际的生产生活。

比如考虑到电力塔的承重能力、输电线路的承载能力、以及可靠性等问题,向北京供电的电网需要好几条线路。尽可能散布开,且采用多条线路,提高可靠性。而这必然导致网络复杂。可是在分析短路电流、额定负荷时,又可以把几条线路汇总成一条线路。

对于真实的世界,我们不需要知道真实的世界,甚至说我们也不可能知道真实的世界。不知道真实的世界,为什么我们还能够很好生活?我们的工作生活是可以模糊的。比如设备用电,220v电压可用,230v也能用。我们吃饭,一碗饭可以,一碗半也可以。喝水,一瓶水,半瓶水都可以。坐公交车,司机停车,只要靠近站台,具体位置并不重要。房间的温度,可以是20度,也可以是25度。

类似路上几条车道,比如说单向三车道的公路,那么每一条车道之间必然存在1米宽的空间,确保车与车之间有足够空间。前车与后车之间,也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我们通过仪器进行测量数据,也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仪器也有误差,存在不确定。因此,仪器存在一定的精度,只要在精度范围内,则是可行的。

数据信号传输,涉及到随机性和信息论。我们会用数学分析某条链路的最大传输能力。那么在信号传输过程中,“0”信号与“1”信号同样存在一个隔离带。信号与信号之间,也要有足够的空间。数据传输与汽车的原理是一致的。

我们在世界上,就如同瞎子。感受着世界,触摸着世界,用自己的脑袋来理解世界,建立因果关系。而理解世界的目的也是为了简化,为了更好决策。当获得好的结果,促使我们前进一步。当获得差的结果 ,我们就后退一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46-1406526.html

上一篇:用体系思维读文章——从《素书》说起?
下一篇:从科学角度来为哲学认识论解惑
收藏 IP: 223.193.1.*| 热度|

1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