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经济真相系列——从失业说起

已有 1954 次阅读 2022-8-26 22:13 |个人分类:一日三省|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为什么失业?相信有多种说法,具体包括:自己能力不行;经济环境差;企业不赚钱。当然,还有工资太低自己辞职,摩擦失业等等。以上说法都有道理。我想从另外一个维度分析,进而分析现代经济社会的根本问题。

       失业的问题源头是现代化分工大生产。提高了效率,促进了科技,这是现代化分工大生产的优点,也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专门论述,充分说明了现代社会运行特点。

       在提到现代化分工大生产时,绝大多数人在唱赞歌。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优点与缺点往往相伴而生。我们不妨问一句:现代化分工大生产的缺点是什么?很多人讨论了现代化分工大生产的副作用。社会分工产生了职业,大多数人只能从事一份职业。每个职业具有独特的职业技能和特点,比如证书,学科知识或朋友圈等,专业化使人们深扎在该领域,不愿意或者无法抽身。社会分工也产生了信息、技术壁垒,自然会阻碍技术创新。职业受限和影响创新,属于现代化分工大生产的副作用。

       有一条根本性弱点,很多人都忽略了。在现代化分工大生产条件下,一个人生存、生活必须依赖别人,人们互相依赖。而“依赖”不是直接互相“依赖”,必须通过中间环节——企业,延伸一步说,就是资本。然而资本并不会白帮忙,会存在抽头,即利润。资本获得了“抽头”,必然要扩大投资,以获得更多收益。扩大投资后,资本就一定能赚到更多差价吗?不一定。产品产量大于需求量,产品会销售不出去。进一步,当资本赚不到钱,资本则会停止投资,缩小规模,工人就要失业。资本作为中间点,如果不出力,就会使得经济出现问题。

      在市场条件下的交易离不开货币。货币有五大功能:价值计量、流通手段、储存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计量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功能。

      加入货币因素,资本作为中间节点,就显得更为复杂。马克思提出计划经济,就是因为他发现资本并不是那么老实。资本的本性会带来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从而出现经济危机。现代化分工大生产条件下,货币参与其中时,问题复杂。我们不妨先做几个思想实验,从简单开始步步深入。

      情况1、假如企业有无限的库存能力。资本家招聘员工,开足马力不断生产。把所有卖不出去的产品都积累在仓库里。即资本家卖出产品,收到货币后,即刻扩大生产。

       工人在收到工资后,全部采购商品。即使采购的商品超出了需求,也会继续采购。

       资本家要么扩大投资,要么增加库存,不会留存现金。工人收到薪水后,则全部采购商品。

       如果出现上面的情况,就不存在经济危机。市场会出现红红火火,一片繁荣。

       工人与资本家的收入高低,就看市场上工人缺少,还是资本家缺少了。由于一些资本家会主动增资,增加生产线,就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而工人数量很难增长,最终结果表现薪水增长,工人生活还不错。

       情况2、假如工人只是采购所必须的商品,余下以货币形式存起来。即工人把货币作为了存储手段。资本家与工人相反,如同情况1,在收到货款后,立刻扩大生产,增加库存。

      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特别复杂,我还是借用马克思在处理剩余价值理论时的方法。不妨把一年作为一个整体,一年内生产的商品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一年内生产的商品总售价必然要高于工人工资,否则企业就无法赚到利润了。

      由于有一些工人效率高,并不会把所有薪水花光。一部分薪水用于采购商品,一部分薪水被存储起来。工人采购商品后,企业才能回款,获得货币。企业获得货币后,采购原材料、雇佣工人继续生产。

      此时,企业获得的回款是少于付出的薪水。因为有部分工人把薪水存储起来了。由于企业回款少于薪水,那么企业所能采购的原材料、雇佣的工人,都要少于上一次。市场化大生产就会逐步萎缩。

      由于工人把部分货币存起来了,市场上货币越来越少,市场上缺乏流动性,从而使得生产越来越萎缩。

      情况3、假如企业有货币偏好,工人没有货币偏好。工人在收到薪水后,会把所有的薪水用于采购。企业在卖出商品回收资金后,在无法获得额外利润后,则不扩大生产,也尽可能不留库存,只是把利润部分存储起来。

       同情况2,不妨把一年作为一个整体,一年内生产的产品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一年内生产的产品总售价必然要高于工人工资。由于商品总售价高于工人总薪水。最终产品肯定无法全部销售,工人即使消费掉所有薪水,也无法采购完毕商品。而企业不全部销售完毕商品,就不进行下一步生产,则会出现生产停止。

      显然,第一步就出现了麻烦。因此,企业必须愿意接受一部分库存。可如果允许库存无限大,就变成了情况1。

      假如企业同意接受一部分库存,进入情况1状态,库存会不断增加,总会到达所允许的最大值。那么企业则会停止生产,或者说减慢生产,比如裁员,放假等等。此时市场进入情况3状态。企业运转出现停滞。

      情况4、假如工人与企业都具有货币偏好。情况3与情况2的情景同时会出现。首先,企业如果不接受库存,变成情况3,第一步就无法进行。如果企业不断接受库存,就会变成情况2。假如企业能接受一定量的库存,经过一段时间,最终企业还是回到情况3,生产停止。

      以上四种情况,在实际经济环境下可能同时存在着。只是在某些条件下,某种情况属于主流。

      在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某些发展阶段,往往表现为情况1。比如我国春节时期。工人要花钱备货,而企业也要花钱备货。从而使得春节前经济非常繁荣。

      德国日本在二战后,也有一段时间如情况1。战争导致人们贫穷,战后存在大量的需求。人们有了钱,很愿意消费。商品很容易销售出去。商品易于销售,企业利润大增,自然要增加投资。资本家需要投资建厂,而普通人则急需购买消费。经济自然是红红火火。

       美国在二战期间,同样如此。战争带来巨大需求,工人们收入也不高,除了普通的消费,也会购买战争债权。企业主同样要扩大生产满足政府需要,剩余部分购买政府债券。战场对商品有无限制的需求,企业生产出来后由政府采购,然后急急地运送到战场。

      情况1很容易发展成情况3。德国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很快。人们购置房子、车子、家具等等消费品,企业利润很高。但经过20、30年发展,市场进入饱和状态。企业根据市场预测,自然不愿意再扩大投资。企业留下利润,不再扩大生产。市场自然就慢慢衰退。

      对于目前的经济形势,我认为是处于情况3状态。人们开始借款消费,储蓄很少。企业感觉赚钱困难,不愿意扩大生产。然而市场上M2很高,货币在谁的账户中?因看不到银行的内部资料,也无法获得这方面的信息。

       情况3会带来衰退。企业赚钱,也不会有大利润,加上感觉到市场并不会扩大,自然不会扩大生产,甚至要紧缩。因企业不过扩张,甚至要紧缩,自然会带来了失业。企业甚至感觉到市场在缩小,不可能扩大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要失业。这类似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由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福利很高、政府税收很厉害,企业赚点钱也不容易,政府通过负债增加需求。在多种措施下,市场始终在经济危机门前徘徊。

      情况2有点类似计划经济时代。需求不少,企业产品也容易销售出去,却很难回款。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领导者为了个人利益,多不会留下现金。类似现在很多的地方政府,财政上基本不会有往年的盈余,多是往年的债务。

      对于美国,基本上处于情况1的状态。工人基本没有储蓄,企业现金很少。工人基本没有储蓄,相关资料很多。与美国的体量相比,其M2并不大,说明整个社会在储存货币方面并不上瘾。不过,美国M2的增长仍然不慢,说明有向情况3的趋向。

     企业赚得钱做什么去了?除了被政府收税外,很多企业家搞信托,搞各类基金,比如比尔盖茨的基金,巴菲特也参与其中。一些大学也接收大量捐赠。直接一点说,美国企业家也不留货币,有了货币要么投资,要么搞捐赠,尽可能不放到银行中存起来。

       日本德国在二战后,处于情况1状态,发展很快。与之相对,为什么美国的经济发展很慢?根本在于日本德国在二战后,人们很穷,起点低。当时的技术已发达,且拿来就用。日本和德国企业家把利润用在了扩大再生产。对于美国等国家来说,受技术限制,只能花大钱搞研发。

      “萨伊定律(英语:Say's Law),也称作萨伊市场定律(英语:Say's Law Of Market),一种自19世纪初流行的经济思想。萨伊定律主要说明,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萨伊定律可认为是情况1的状态。

        现实中,情况2和情况3也是存在的。我们现实中有库存,有银行等金融机构。可我们的库存不能无限增加,如果企业的库存无法再增加,也就意味着情况3。银行等金融机构可提供资金,可这些债务并不是无限制的,债务多了自然要产生风险,此时就要设法停止债务增长。

        失业,有可能是一个货币问题。失业群体有巨大的消费需求,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可是生产与消费接不上,根本上属于货币问题。货币有一种功能是储存手段。假如赚钱能力强的企业或者个人,把钱储存起来,市场上的货币不足、交易不旺,企业不可能扩大生产,失业自然增加。

        可能有人提到金融手段。可债务是有上限的,债务不能无限制增长。

        以上从社会化分工大生产角度分析了失业问题。说明失业有可能是一种货币现象。怎么办?从货币的储存手段上入手,比如降低利率,甚至负利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46-1352764.html

上一篇:什么是生命?——乱扯一下生命起源
下一篇:经济真相系列——再谈失业问题
收藏 IP: 219.143.177.*| 热度|

3 郑永军 尤明庆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