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说过这么一句话,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根本问题。相信很多人听过这句话,如何理解这句话?其实如果拓展一下,那就是“关系”问题。用直白的语言来描述毛泽东的话:分清楚我们与各方力量的关系,是朋友还是敌人,不要搞混了。
在史书上,经常有卖主求荣的奴才,而等到自己的主子完蛋了,奴才也跟着完蛋。他们因没有搞清楚“关系”。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搞定吴国依靠伯嚭作为内应。越王灭了吴国后,伯嚭实际上也跟着被杀。
导致唐王朝灭亡的唐昭宗很想把藩镇的权力收回去,能力不足乱折腾,把自己折腾进去了。唐昭宗不明白帝王与宦官、藩镇之间的关系,不明白宦官、藩镇做强做大的根源。不明白根源,以为自己是皇帝就可以随意乱来,与宦官斗,与藩镇斗,结果把自己弄死了。
弄错了关系,方向也就出了问题,在考虑任何事情之前,都必须考虑关系。有表面关系,有实际关系。人们往往会弄错“关系”,特别容易受思维模式、惯例、习惯的限制。人们有时会预设一种虚假的"关系"。比如“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子与奴才关系。虽然体现了皇权的威严,但也让皇帝放大自己的威望。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
处理好关系的第一条是语境模式。古代有很多说书人,他们在讲述七侠五义、水浒、三国的时候,把人与人之间的侠义意识提升起来。听书人做事的时候自然会按照侠义的精神来思考。这自然形成一个语境模式。我们从小学习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对熟人、陌生人都会自然按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对于骗子来说,骗子在自己家人、朋友面前同样是仁义礼智信,不过他们对外人、陌生人就有了另一个标准,他们把外人当成了待宰的羔羊。而我国从古自今,最受人们关注的是“阴和阳”的语境模式。大家在思考任何事情的时候,可能有意也可能无意的会向“阴和阳”方面来靠。而“阴和阳”只是一种模式,存在太多的问题。在"阴和阳”的语境模式下很容易得出不和谐的结论。
升职不成功,因为小人作怪;
做事不成功,因为有人捣乱;
企业不成功,因为工人人数太多,好吃懒做;
出了事情,是因为人心不齐,劲不向一个方向。
提到“阴和阳”,很容易想到道家的观点。道家经典《道德经》被称为经典,很多人也喜欢读道德经,其实我也喜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做了大量注释。除了道德经,道家有道士,道士往往穿着带有阴阳鱼符号的道袍。不过细究起来,我们会发现一个怪事,在《道德经》里提到阴阳只有一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在书中只是稍稍提了这么一句,其余部分多是“雄和雌”。
“雄和雌”与“阴和阳”是不同的。“雄和雌”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代表互补。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因为互补,所以才能成为一家人,才能更为和谐。而“阴和阳”往往代表着敌对的关系,在空间、时间上几乎不能同时存在。阴阳鱼也是泾渭分明的,没有灰色地带。太阳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
“阴和阳”是对立的,所以阴阳不共存,一定要消灭对方。阴阳、雄雌都是一种关系。关系很重要,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除了阴阳、雄雌,在五行里有克、生的关系。老鼠和猫就是相克关系;木头和火就是生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同伙关系,比如说大卡车两个司机,24小时开车送货,两个人或三个人轮流开,这是同伙关系,他们可以互换,可以分开独立。雄雌关系决定着两个不能分开,而且地位是确定的。比如生产和销售是不能分开的,而且关系也是确定的,不能互换。还有皮毛关系,比如领导与警卫员,就是皮毛关系。没了皮,毛自然也没有。
为什么讨论上面的关系?实际想说明一个观点:关系不是人决定的,而是环境来决定的。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分清楚关系。阴和阳抽象层次太高,一方面不好用,另一方面容易被人误解,而且让人有满足感,认为理解了世间的一切道理。古人对"关系"有很深的分析,在《韩非子》一书中,帝王与大臣、亲属之间的关系讲得很透。韩非子从人性都是自私自利的维度来考虑问题,透过“利害关系”分析庙堂之上的各种现象。
在道德经里面,阴和阳强调的内容很少,主要讲述雄和雌关系。用雄雌关系作为眼镜来看世界的各种现象。在五行中,体现了相生相克的关系,主要用在一种自然状态分析。比如说管理组织理论中,“生”就是激励机制,有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克”就是压制、减少,比如减少内耗。
在易经中用了大量的阴阳爻,也不能说是阴阳,只是为了更方便表示一些内容。《易经》本来是占卜的书,可看作社会现象的一种百科全书。碰到任何问题皆可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或者结果。当然首先要分析出真实情况,才能找到对应的内容。
《庄子》绝对是一本值得看的书,《逍遥游》与互联网时代有很多类似,特别是对“风口”的论述。庄子就说了,只有大风才能把鲲从北极送到南海,水多了才能载起大舟。其他方面,庄子也有自己的论断,绝对值得一看。
帝王与功臣在历史上总是显得很无奈。功臣类似于药物,生病了才能吃,而且还要调配好。药能治病,可也能致病,用错了也能毒死人。就是一种不好相处,又少不了的关系。帝王与功臣之前存在利益关系,可功臣与帝王还存在其他关系,因为功臣帮助帝王打了天下,或者守护了天下。在《道德经》中提到功臣应该功成身退。而从相生相克角度来说,帝王与功臣之间需要“生”的内容就是加强好关系——共生死关系,即帮助帝王守护天下,功臣也得到荣誉。因此帝王与功臣之间通婚,赏给功臣高爵位,也是为了“生”。帝王与功臣之间也有“克”的内容,就是防止功臣造反,防止功臣祸害天下,同时也防止帝王乱来。西汉的时候,刘邦和功臣搞了个白马之盟,约束了功臣和皇帝。不过,从此以后,皇帝与功臣的关系就没有弄好。皇帝治理天下需要帮手,就算皇帝是董事长,可是也需要总经理,好几个董事吧。皇帝当董事长,功臣当董事,这种关系挺好的。不过皇帝希望无限制的权力,对关系认识不清楚,认为功臣是祸害。把功臣解决了,皇朝持续时间也快到头了。
在做事情的时候,必须分清楚关系,而且从多个维度来考虑,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在农村,过去经常发生亲兄弟之间吵架、打架的事情。对于亲兄弟,有利益冲突很正常,比如争财产之类的,这是利益关系。可是,亲兄弟之间互相熟悉,合作做一些事情反而容易。那么就要设法“克”一些东西,比如私心、贪心、嫉妒心、红眼病等,“生”一些东西,比如合作角色定位明确,沟通交流顺畅,明白自我能力等等。怎么“克”?提升各自的知识水平,修炼内心,甚至去祠堂,去寺庙磕头烧香,防止被挑拨离间等。怎么“生”?还是提升知识水平,定期互相交流,家庭成员平等互助等。
兄弟之间还需处理好雄雌关系,有主导、有跟随的,同时还互补,谁也离不开谁。谁也离不开谁,谁都可以要挟对方。两个都想当主导者,产生了矛盾。道德经一直在提雄雌关系,实际就是防止此类事情发生。
在《长短经》中,强调了利益关系。在《鬼谷子》中强调了如何维护各种关系,提供了多种建议做参考。深入理解了“关系”,那么就可减少矛盾,减少自己的不安,也找到了工作方向。毕竟大家都不是圣人,任何的东西都不是免费的。
在西方,对于相信宗教的人来说,他们听的是圣经上的各种故事,自然会把故事中人做事方式投射到自己生活中,并慢慢形成习惯。应该不存在“阴和阳”明显的区分,不过仍有魔鬼和上帝之间的对立,不了解具体的情况,我对圣经了解得很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