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聊天,谈到了文凭,又谈到教育和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很多,至少有一个目的:培养科学人才。可在人小的时候,教育部门不知道谁能成为大科学家、也不知道谁是发明人才,只能对着一大群人,一起培养。希望一阵子培养,希望中大奖,出个人才。人才只能是万里挑一,有人问万里挑一是不是有点少,就按985大学,一万名学生,能出一名院士,也是很不错了。而且很多人还认为院士也不怎么样,水平也不高。
教育部门培养了10000个大学生,可能也就一位成为人才,万里挑一了。可是剩下的9999个属于不达标产品,简单说就是“残次品”。因此,剩下的残次品怎么办?或者说一般的产品?
以上也许有些悲观。到底有多大比例能成为人才?现在社会也没有绝对的统计,不过绝大多数是无法摆脱成为残次品的命运。社会如何利用这些残次品?
社会有专业技能人才,如医生、教师、会计、律师、各类技工、厨师等等。在上大学的时候,很多学生就瞄准了技术人才的道路。然而”残次品“是在大学阶段、硕士阶段、博士阶段淘汰下来的,如果重新学习某一项技能,有点老了。
这些人也是精英,满足不了成为科学人才的需要,但是能力超过了很多技能人才的标准。而这些人年龄又大了一些,怎么办?教育部门也没打算让这些人回头,开始职业教育。从现在来看,选择也很多。
一、做技能人才。通过教师、会计、律师等资格考试,重新做技能人才,在某个领域发展。比如有人通过MBA学习,做好管理层;有人通过教师考试,当老师。
二、成为应用型人才。有的人推广应用。把科学成果包装,成功创业,或者做技术推广。
不妨以钻头为例子。现在水井、油井都是要在地球上钻孔。钻头上真正接触点是高硬度合金。钻头要与石头、沙子对抗,必须硬度高。不过价格也很高,为了降低成本,人们只在钻头前面、侧面安装合金,克服大地阻力。而钻头其他部分的要求就可以低一些。高等人才等同于钻头的合金,而差一些的人才可作为其它部分,进行补充。
三、成为科学创新人才的助手。助手,就是助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