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人生的丑小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utefay 犀利的灭绝师太

博文

汶川大地震五周年之后的汶川 精选

已有 8163 次阅读 2013-5-12 12:26 |个人分类:菲比寻常|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地震, 汶川

在汶川大地震五周年之际,有机会能到汶川这边亲自看一看,还是有很多感慨的。

 

之前在很多应急管理学术会议上都有学者认为汶川这边的灾后重建,硬件设施建设得很不错,但有些方面还是存在问题,例如关于因农民宅基地引起的纠纷、软件设施和服务没有跟上、破坏原来的民俗、邻里关系以及就业特征等灾后恢复重建问题,还是存在的。

 

这次是可以亲眼见到汶川的情况。

 

路上看到了汶川地震工矿企业厂房的遗址,还看到很多山上有一道道的被雨水冲刷过的光秃秃的沟壑。汶川大地震之后,汶川那边的山体被震松动,一旦下雨,很容易引起山体滑坡或泥石流。严重破坏性地震之后的次生灾害是不容忽视的。像山体滑坡或泥石流一类的次生灾害,往往延续时间很长,会影响数年、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此外,生态系统的破坏往往也需要更长时间修复,需要大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才能完成。

 

我们还看到有些地方的山坡被人为地用这样的方式给加固了,以防山体滑坡等。

 

汶川那边藏族和羌族的人很多,汉族反而成了当地的少数民族。灾后重建中,在建筑方面还是考虑了当地的文化习俗。这张图好像是农民的自建房,还是很不错的。自建房都是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规定好大致风格。自建过程中农民会从国家那边得到一些重建补贴,从中央政府那边大约能得到2万左右的补贴,对口援建的省市可能还会给一部分补贴。重建的房子多数都按照了9级烈度的设防标准建。

 

 

这是水磨镇建设后的模型图

 

这是羌族的聚集地。地震后,汶川这边趁机发展羌文化和旅游业。

 

水磨镇里面的民族特色街道,让我感觉有些像浙江的乌镇。

 

这是一个戏台,是灾后大概按照原貌恢复的。

 

新的水磨中学

 

我们又到了震中的映秀镇的纪念馆等地方。

 

这个地方是保留了当时的废墟场景。据说,这是当时地震后保存还比较完整的建筑了,因为当时是前一年盖的,按照7级烈度设防的标准,不像其他房子那样全塌了。据说这所中学的伤亡人数比例在全镇来说是最小的。

 

这座是宿舍里,本来是五层,地震时直接下陷了一层,变成了四层。

 

我们在看到这震后学校的情景后,每个人心里都挺难过的,触景生情,为遭遇地震的人们感到不幸。当地羌族的导游mm在跟我们说起当天地震的情况时,眼睛都湿润了,后来我也没敢多问,担心她有家人在地震中丧生或受伤,担心我们的问题会让她回忆起伤心事。

 

另外一位年龄大点的羌族导游跟我们说起了她当时的经历:当天上午,天气还是很好的,到了中午突然阴天,显得很可怕。平时的她有午睡习惯,但那天她却想趁着中午阴天的时候下地干活。在她出门时,看到鸡笼里的鸡在乱扑腾,很躁动的感觉。她也没多想,还用一块大石头把鸡笼子罩住,防止鸡扑腾出去,最后鸡在地震中全部死去了。她在地里干活时,地震发生了,天崩地裂的感觉。她说自己很庆幸自己没有受伤,然后她立刻跑回家,发现她丈夫和孩子也都健在,内心就特别感激上天能够让自己一家大难不死。

 

当地一位应急办的人跟我们说,地震那时,他是乡里的一名公务员,震后,组织当地开展救援、发放帐篷和物资等。我问他当时发放帐篷等物资时是否有恐慌和哄抢的现象,他说他负责的地方是没有这种现象发生的。当时灾民们都特别互帮互助,尽管第一批运来的帐篷只有60多顶,远远不够需求,但大家还是想办法克服困难。

 

这是重建后的映秀镇景色,从车上拍的。

 

我们还到了震中的纪念馆,看了汶川地震的各种照片、影像、还进行了汶川大地震的模拟体验,去体验当时地震的情景,还是很震撼的。看完遗址和纪念馆之后,感受到生命在大自然面前,还是很脆弱的,会发自内心地为逝者感到难过。我很久以前看新闻上说汶川花了上亿的资金建遗址和纪念馆,还觉得这纯粹是浪费钱。而当我去看了之后,才感受到这样的纪念馆确实很有教育意义,让我们感受到要更加珍惜生命,并且激发出了内心的慈悲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071-689102.html

上一篇:【微博】希望妈妈能健康快乐
下一篇:似乎创业的年轻人中富二代的比例挺高的
收藏 IP: 159.226.34.*| 热度|

34 武夷山 陈安 曹聪 徐大彬 赵美娣 逄焕东 陆雅莉 陈冬生 王海辉 喻海良 石锋 李庆祥 李宇斌 曹建军 褚昭明 庄世宇 余昕 宁利中 苏德辰 鲍海飞 陈建伟 唐常杰 耿小昭 杨月琴 李学宽 李天成 蒋永华 王鹰 王修慧 杨正瓴 anran123 Simon FloatingRose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