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很多的家庭都是重男轻女的,尤其是一些传统保守的地区,更是如此。
重男轻女的家庭,不仅对家庭里的女人来说是一种悲哀,对于男人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悲哀。
这样家庭出生的女孩,一生下来就注定不被看好,不被重视。这样的女孩往往内心压抑了太多心酸和委屈,从心理学上说,会不够爱自己,容易委屈自己成全别人。长辈们总是对她的哥哥或者弟弟照顾得更好,更偏心于哥哥或者弟弟,女孩会压抑太多委屈,却又没办法表达,只能默默忍受着这种委屈。
这样家庭出生的女孩,会从小被父母教育要爱护自己的哥哥或者弟弟,要为他们付出很多。于是,从小到大,女孩倾向于去更多地为家里的哥哥或者弟弟付出。小时候有什么好吃好玩的,要让着哥哥或者弟弟。当大人这样教育家里的女孩的时候,女孩即使不被别人逼着去付出,也会形成一种自觉付出的习惯。因为不付出不行,不付出就害怕不被家里的长辈认同。自己只能通过这种付出来讨得父母更多的爱。长大后,女孩会一样要为家里付出很多,例如,把从老公那里获得的资源和利益,给自己的哥哥或者弟弟。甚至有些父母,会以各种方式逼迫长大后的女孩要为哥哥弟弟付出很多。有的家庭,父母明着向女儿要钱要东西,再填补给家里的儿子,甚至是逼着自己的女儿付出更多的钱给儿子买房子。如果女儿不给,父母就会以女儿不孝等名义威胁,实行道德绑架。这样的逼迫女儿要给儿子买房这样的案例,我听过和见过很多个,自家亲戚也常见这种现象。有的父母都给儿子买两套房子了,女儿一套也没有,父母还想让女儿能给儿子钱再买一套房子。往往是当女儿的太无奈了,却又没办法反抗父母的意志。
这样家庭的女孩,出嫁后通常会被当成泼出去的水,女儿出嫁后遇到的很多事情,父母都不太愿意帮忙,他们思想里会认为这不是自己家的事情。甚至是女儿在婆家受到了委屈,很多父母不是想着要帮受到委屈的女儿出一口气,反而是劝女儿要多忍着。他们不关心女儿内心的真实感受,不管女儿是否幸福,而总是担心女儿的事情别给自己丢脸。
这样家庭的女孩,父母更看重的是这样的女儿能不能给自己长脸,例如,女儿如果嫁个好老公,或者是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父母会觉得很长脸。他们关心的不是女儿是否真的幸福,而是女儿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物质利益或者面子上的满足。所以这样家庭的女孩,经常倾向于去找有钱有地位的老公,这样才能给家里长脸,而不是考虑和这样的老公在一起自己是否能够幸福。而事实上,在一个家庭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夫妻有一方经济实力严重不行,在家里必然会容易受气。夫妻实力差距不大的家庭,才更和谐。
然而事情有趣的有两点:
1、这样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孩,有时候不会觉得这样是不公平的,甚至是会成为重男轻女的重要帮凶。她们以后成了母亲,不仅不会对自己的女儿好,反而是会更加轻贱自己的女儿,会很重视自己的儿子。
2、这样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孩,找的婆家很容易是重男轻女的家庭,这种家庭里,如果自己生了儿子,那么在家庭里的地位就提升了,自己可以扬眉吐气了,如果是生的女儿,就自认为低人一等。
这样家庭出生的男孩,看似很幸运,其实也是不幸的。
首先,这些男孩往往会被给予更多厚望,厚望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子嗣方面,如果这些男孩的后代生不出男孩,那么他会背负着被整个家族责怪的命运,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是前途方面,如果自己混得不够好,就会感觉压力很大。
其次,我观察过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都是女儿的很有出息,能赚钱,儿子能力不行,性格又娇生惯养,做不成大事,甚至会好高骛远,好吃懒做。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女儿从小不被重视,有忧患意识,只能自立自强。儿子从小被惯坏了,能力和性格就不行。久而久之,家族会形成阴盛阳衰的局面。
再次,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女儿长大后很少给父母钱,父母年龄大了需要人伺候的时候,往往都是儿子儿媳妇伺候。所以,自己享受多少权利,往往就要承受多少义务。父母对女儿不重视,那么就很容易有女儿不孝的结果。这还是重男轻女惹的祸。
都说养儿能防老,而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变了,男女都一样可以上班赚钱,女人不是封建社会那种指望着男人养活的情况了。并且往往女儿更孝顺更贴心,愿意好好照顾自己的父母,年龄大了指望着儿子儿媳妇伺候,始终还是有一道隔阂。如果父母能够善待女儿,其实这投资回报更大。
作为女人,即使是在重男轻女家庭出生的女孩,也不能妄自菲薄,要培养爱自己的意识,不要委屈求全。孝顺,不是一味地委屈自己来满足父母无止境不合理的索取,而是要建立在善待自己的基础上去善待老人,去满足他们的合理的需求。只是很多时候父母一用“不孝”这样的词语道德绑架时,很多人不希望自己被别人说不孝,就还是一味委曲求全,去满足父母无止境的索取。孝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要自己真正心安理得。
我也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搞科研的丑小鸭(chifei-198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