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一点个人感言

已有 2390 次阅读 2016-11-2 16:4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tyle, center

一点个人感言


文/王秉


《安全文化学导论》行将付梓,呈现在我脸颊上的并非仅是笑容,更是两行长长的热泪:一行是对亲人的感恩之泪,一行是对恩师的感激之泪。这是因为,形成我对安全文化学研究的冲动与专注,源于我的亲人(特别是父母和爷爷)潜移默化安全文化意识的影响和恩师本书作者之一吴超教授理性思辨精神的引领,源于他们给我的无限的爱。

正是亲人从小就告诉我出门小心一定要注意安全,直至现在每次离家或电话里经常叮嘱的一定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等关爱话语,这便是最典型的家庭安全文化与情感安全文化;正是恩师长期的指导、鼓励、支持与关心(若谈付出,恩师对本书的付出更多,本书的完成绝离不开他的一次次点拨、修正、指引、鼓励和支持,但为了以行动表示他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至于著作和论文的署名排名,他总是坚持自己为第二作者,这让我甚是感动与钦佩)。总之,亲人和恩师都把最好的留给了我,我想这便是最伟大的爱吧!幸好,安全文化知识也教会我如何去爱他们。

现在,想必读者已经知道了本书2位著者之间的关系,他们是师生关系。每当有本书所纳入的安全文化学新作要发表的时候,几乎都会同时出现本书2位著者的名字,这是何等幸运!更幸运的是,这将是我们一起合著的第三本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数字“三”极具文化特色。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认为世间万物皆由“三”来(《道德经》有此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希望以此为基点,我们也可以产生更多更优秀的安全文化学研究成果。借此,也用一句含数字“三”的诗句,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通过一次次的请教、交流与合作(至今我们仅邮件往来,已多达350多封,差点赶上了本书的总页数),在我们之间,铸就了那份浓浓的师生情,那份不知不觉的默契!虽从法定时间算起,我们成为师生仅有2年时光,但我们相识已多达4年之久。我始终想不到到底用什么词来贴切表达我们间的师生关系。最后,我觉得引用恩师科学网博客博文和给我邮件中的话来形容和表达,是再好不过了——“尽管我们年纪相差34岁,他90后,我50后,但我是他的老师又是他的朋友哈哈,你也很坚持,我们算是难得的配对了。当然,我觉得从我们的微信昵称(老师的为Safeman,而我的为Safeboy),更能体会到我们之间的那份“师生情”和“志同道合”。

此外,若读者已阅读了本书的前言部分,你就会知道,我开始研究安全文化学和撰写此书绝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在完成本书稿之际,我非常愿意与同仁及朋友们分享一下在撰写本书过程中的一些个人心得。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我想,这句话表达的真实含义也许是投入做一件事的有效时间,而并非必须要达十年之久吧,更何况十月之久就可孕育一个新的生命呢!虽然我真正投入安全文化学研究真的时间还很短,仅有1年多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几乎每天(包括大多节假日)从早到晚我都在思考它,钻研它,丰富它。这段时间,使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4点:

第一,大道至简。在这段时间里,我真的很简单。道家名言大道至简告诉我们:简到极致,便是大智;简到极致,便是大美。在这段时间里,我确实算是一个极其单一的人。记得,我跟黄浪师兄不止一次地谈起,现在我们的生活、思绪和兴趣真的是太单一了。但是,也许正是这份简单,才促使自己较快地完成了这本拙著。

第二,宁静致远。在这段时间里,我真的很安静。记得曾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为什么我们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文章内容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众人纷纷点赞。多给自己留点安静的时间确实不易!我们经常想着热闹,但最终发现,带来成长的却大多是属于自己的安静

第三,兴趣盎然。在这段时间里,我真的很“专注”。我坚信兴趣是科学研究活动的动力和精髓,我不敢说我的研究根本没有为名利而所为,但我敢说,它更多的是基于兴趣的探索(包括我当年深造时毅然选择师从吴超教授的决定,很大部分原因就是源于兴趣)。正是这种不受太多名利所累的自由探索,我才觉得它其实还蛮有意思和价值。正因为如此,我也无须太多被动的坚持,也愿意在假日期间(记得2015年的国庆长假我在校对我们的第一本书的书稿;2016年的国庆长假我在撰写我们的第三本书)探索安全文化,也愿意写几十篇博文来传播安全文化,同时为本书稿积累素材。

第四,贵在有情。在这段时间里,我真的很“用情”。无论对人、事或物,人终究是感情动物。接触久了,我真是对安全专业、安全科学与安全事业产生了感情。犹清晰记得,我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致谢部分的题目是爱她(即安全)是幸福的。真是这份感情,才使我探索它肯花心思和时间。

总之,可以说在这段时间我没有虚度,收获颇丰!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人把专业和兴趣作为一种幸福时,虔诚就来自心底。

写作是漫长而艰辛的,历时数百个日日夜夜的伏案工作,经过N次讨论与修正,并在众人的鼓励和帮助下,特别是在吴超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才终于完成了这一拙著。现在拙著已初稿完成,我心存无限感激,也又算是实现了我的“安全文化梦”中的一个小梦想。

此外,绝大多数人把安全文化学定位为安全社会科学,安全社会科学是追求价值的。因此,希望卓著不要“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希望本书所传递的安全文化学的思维与方法,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为谋求全人类(特别是中华民族)的安全福祉与发展做出一点小贡献。

在此,我谨以此书献给热爱广大安全事业,特别是安全文化事业的教师、同学及同仁们!希望在不断的思辨中,能够争取早日孕育出《安全文化学详论》或《安全文化学》教材,不辜负亲人、老师、朋友和读者的期盼。

王秉

一六年十一月于中南大学

wangbing187717@163.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670-1012346.html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建构安全学科(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分支?
下一篇:值得回首——我们在安全文化学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收藏 IP: 110.53.160.*| 热度|

1 徐令予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1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