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在坚守中顺势向国家安全学迈进转型丨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

已有 4000 次阅读 2023-6-29 15: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写在前面的话:我喜欢和有点“闲情”每过一段时间用文字记录和总结过去的自己的学术科研,并展望一下下一步怎么走。这两年打算完成一本国家安全学方面的著作,目前,已经完成了很多部分,这两天,突然想在本书【后记】部分记录本书研究和撰写过程中的学术科研心得体会。便一时来兴,花了整整三天时间完成了这篇长文【后记】。这篇后记的主题是在坚守中顺势向国家安全学迈进转型丨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在此与大家分享,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向大家学习。当然,这也算今年我给我的学生和毕业生的寄语,愿他(她)们在坚守中沉淀,在转型中成长

 

【后 记】

在坚守中顺势向国家安全学迈进转型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

 

后记是作者与读者的思想交流和说“心里话”的平台。因为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我想向读者呈现一些具有学术特色的“心里话”。这本书的研究和撰写,对我而言,具有特别意义,算是个人学术科研的一次挑战和跨越——向国家安全学迈进转型。我从2019年开始关注国家安全学到2022年申请获批国家安全方面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此期间算是摸索尝试,而从2022年项目立项至本书撰写完成算是实现了我的学术科研向国家安全学正式迈进转型的第一步。借此机会,我想向各位读者呈现作为一名普通科研小兵的学术科研向国家安全学迈进转型的心路历程。这里,我把它概括为一句话“在坚守中顺势向国家安全学迈进转型”。

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一个学科有多个重要方向,就范畴十分广泛的安全学科(包括国家安全学)而言,更是如此。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几乎很难覆盖一个学科的几个重要方向,而是应坚守住一个重要的学科方向并把它做到极致。不论它现在是炙手可热,还是门可罗雀,也不因世态炎凉,众说纷纭,只要国家有需要,只要是自己发自内心喜欢和热爱的,就要不懈坚守。

但是,坚守绝不是让自己固步自封,坚守更不是对时代和外界不理不睬。在学术科研过程中,要辩证看待坚守与转型的关系。其实,坚守是为了更好地转型,转型是为了更好地坚守,这是因为:坚守是继承与沉淀而不是“一根筋”,转型是创新与发展而不是改向,坚守为转型增强底色,转型为坚守创造机遇。因此,做学术科研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既要有“守护初心、守牢方向、守住优势”的坚守定力,又要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顺势转型的敏锐洞察力,努力做到坚守与转型相统一,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确保学术科研工作在坚守中顺势转型向前不断推进。

(一)守研安全基础理论

自读研以来,我就一直在导师吴超教授指导下从事文社理工跨学科交叉领域的安全基础理论研究,这一大的研究方向从未改变,一直坚守至今。尽管安全学科是文社理工大交叉大综合学科,但在我最初“起家”的我国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它属于大安全学科专业群的一门一级学科)领域,主要以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类研究为主,相对偏软的安全基础理论研究一直处于非常边缘和弱势地位,至今亦是如此,它在成果产出、发表与评价、科研支持与认可度及研究队伍等方面一直困难重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成果考核等压力下,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不愿从事这一研究。在理工科主导的环境下,我能够一直坚守安全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得益于我的学术兴趣,得益于导师吴超教授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得益于导师吴超教授二十余载对这一研究方向默默耕耘和坚守精神的感染(与他起初转向和开启这一方向研究的难度相比,实际上我遇到的难度不值得一提),得益于各位同行专家(特别是一些前辈)的支持和包容,得益于所在单位各位领导和同事“不怕我拖后腿”的开放包容和大力支持。这里,一并表示特别感谢。目前,迈入国家安全学领域,我仍然坚守安全基础理论研究,力争将具有共性的安全基础理论应用至国家安全学领域推动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的创新、丰富和完善。

(二)守牢普通安全学

安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安全学科范畴十分广泛,分支领域安全学不胜枚举。从大安全角度看,安全是一个大的学科专业门类,具有庞大的学科群(如安全科学技术、国家安全学、公安学、信息安全学、网络空间安全学、核安全学、生物安全学与应急管理等)与专业群(如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国家安全专业与应急管理专业等)。

为夯实安全学科专业群的“底座”(即共性基础学科),为找到打开各分支领域安全学的共同“金钥匙”,为取得具有普适性的安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受“普通化学”“普通心理学”与“普通教育学”等学科启发,我意识到,无论是“这安全”还是“那安全”,反正都是安全,那就一定有共性的东西,由此提出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普通安全学(General Safety & Security Science),并将我所从事的安全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定位成普通安全学理论研究。例如,我出版的《安全信息学》与《安全情报学导论》两本著作都旨在建立普通安全信息学和普通安全情报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为此,我做过一首打油诗:“立足系统看安全,树立安全大格局。咬定普安(普通安全学)不放松,立根原在共性中。千变万变还坚定,任尔东西南北风。学会安全万金油,一切安全皆有招。”目前,进入国家安全学领域,我想重点开展的研究是基于普通安全学的普通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

(三)安全学科专业

自己的学科专业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饭碗”和“命根子”,一定要守牢。回想过去,这么多年来,很多当年同我一起就读安全专业的本科同学都改行没有从事安全工作了。当年,安全专业是新兴专业,就读新兴专业的学生往往感觉专业很“烂”、个人发展很迷茫,特别是我本科母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在当时更是一个新专业,是在学校整体“经、管、法”背景下它被划归为工学门类的一个非常边缘的专业,现在已经被撤销了,就读本专业的学生往往都是高考录取被调剂的同学,造成本专业同学对专业的认可度是普遍较低的。因此,我的本科同学通过本科阶段转专业、读研深造或就业等机会,大多都逐渐改行了。我在本科阶段转专业、读研深造和博士毕业求职阶段也有离开安全学科专业迈入其他学科专业的机会,但都放弃了。可见,从本科求学至今,我一直守定安全学科专业从未离开。

为什么我选择一直坚持在安全学科专业领域耕耘?除了安全学科专业是我的职业领域我要靠它生存及我在该领域尝到了一点“甜头”外,我要承认我对它的日久生情。自我本科求学至今,“安全”一词一直与我相伴,它在我的“字典”里出现的频率绝对比我的名字还多,我写过最多的词语肯定也是“安全”一词。我相信,任何的爱都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从结识、到喜欢、到爱,这需要漫长岁月的点点滴滴来积淀,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学科专业情怀。至今,还依旧清晰记得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致谢的题目是“安全,爱你是幸福的”。随着时间一久,我对安全学科专业的热爱变得越来越深而纯粹,正如如此,才使我肯花心思和时间在安全学科专业耕耘。国家安全学仍然属于大安全学科专业群范畴,进入国家安全学领域,依旧是对安全学科专业的坚守。

(四)守护科研初心与志趣

我一直坚信“安全基础理论研究不仅有可为,且大有可为”,填补安全科学理论空白,做出有意义的安全理论研究成果是我的学术追求。其实,我从一开始选择做安全基础理论研究就是对自己初心的守护。记得,当时在本科大四阶段通过推免方式深造读研时,尽管面临多种选择,但我是自始至终一心只想到中南大学跟随吴超教授从事自己喜欢和心里隐隐感觉比较擅长的安全基础理论研究。在此期间,最让人纠结的是中南大学确定推免录取的时间晚于其他高校,怕拒绝了其他高校最后中南大学又没录取就“完蛋”了,考虑再三,最终还是果断坚守了初心。

读研期间和工作后,由于在理工科学院做着偏社科的研究,这与理工科学院的主流科研方向和考核评价体系存在巨大差异,成果考核时很难被“算数”(现在得到了一些改善,在此,感谢所在单位领导和同事支持)。当时,尽管有过犹豫,但内心最终还是坚守没有改变主攻研究方向。目前,导师已经退休了,我还在理工科学院基本独自带着自己几位研究生做着“另类”的偏社科的研究。

在学术成果发表方面,由于我做的是大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往往需要在多学科领域期刊投稿发表学术成果。在我看来,真正的交叉科学研究者有两个直观的衡量判断指标“一是所开展的研究内容的确属于交叉科学;二是研究者在自学科和相关他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都能发表研究论文”,正是这种交叉科学研究的认识、理想和追求,驱使我不满足于仅在安全科学领域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而是坚持在交叉学科相关领域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不断突破一直在路上。

关于守护科研初心与志趣的个人小故事还有很多。例如,坚持青年阶段以理论研究为主,坚持把主要时间精力放在学术,对参与横向项目、社会服务等工作的时间精力要严格限制,无论在家、办公室还是出差都争取坚持挤点时间做学术;坚持做纯安全研究(我发表的论文题目中基本都有“安全”一词)。坚持有点时间就进行思考和科研(理论研究时时刻刻都可做思考和研究,包括吃饭、走路甚至如厕的时间,只要你愿意),宁愿干会工作、写点东西也不想出去游玩,对我而言,游玩真的感觉比做科研累。我不敢说我的研究根本没有功利的推动,但我敢说,它更多的是兴趣推动的,正是这种不受太多功利所累的自由探索(其实,我做的很多成果考核都不算,纯属个人志趣),我也无须太多被动的“坚持”。说到这里,我觉得现在很多高校推出的“年薪制”制度蛮好的,这样可以保证在完成约定任务的情况下做点自己内心喜欢和乐意的研究,不至于为了工作量和薪资干一些自己不喜欢或敷衍的事情。就像我,生性向往自由,感觉基本完成约定任务后,最大的享受和愿望是可以做点喜欢和认为值得的事情,例如写这本书和写这些文字。

(五)守住科研特色与标签

近几年来,内卷成了新常态,各行各业在竞争中苦苦挣扎,甚至苦不堪言。怎么才能突破内卷,出路在哪?这也是我偶尔思考的问题。起初我认为内卷是因为在大家都在争、都在拼情况下资源不足造成的。后来,我对内卷有了进一步认识,内卷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从众造成的同质化。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样一来,资源永远是不够用的。因为同一类人想要的是同样的东西。做与比人一样的东西,出头之日是比别人做得更好。其实,有时候,与其更好,不如不同,做与众不同的自己是走出内卷的一条好出路。你知道你要做什么并一直专注做一下就好了。在科研方面,亦是如此,科研避免内卷的最好办法就是做与别人不一样的研究,换句话说,就是要守住自己的科研特色。

安全学科的时空巨大,领域广泛,这决定安全科研的选择空间十分巨大。所以,避免安全科研内卷应该来说相对也容易一些,关键是选中和守住自己的研究特色,做到与其他人不同。就不同层次的安全研究而言,大家一直主要在应用研究层面,基础理论研究层面的人很少。若在基础理论层面稍微做一点工作就有了优势,应用层面的话内卷就更严重。对我而言,除了一直坚守理论研究类型的安全基础理论研究外,我一直坚守的科研特色还有立足大安全格局、注重理工科和社科的跨学科交叉、在跨学科交叉中分清主次坚持自己的主学科(即安全学科)背景、做纯安全研究,以及利用安全学科的交叉综合学科优势(类似于系统科学的学科优势)基于安全学科视角开展安全研究等。若守住自己的科研特色,长期下去就便有了自己的科研标签,过去我一直努力把“安全”、“安全情报”、“安全信息”、“安全文化”等做成自己的科研标签。

目前,涉猎国家安全学研究后,我还是坚守自己的科研特色,这本书就是一个体现。一方面,延续安全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国家安全学是交叉学科,几乎可以立足任何学科开展国家安全学研究,我选择的普通安全学视角,注重基于普通安全学(包括过去我做的安全情报学与安全信息学等)理论方法、研究范式和特色开展国家安全学研究。当然,希望在此基础上自己在国家安全学也逐渐拥有一个术语自己的学术标签。

(六)守候机遇顺势转型

学术科研最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学术追求和目标。其实,要实现自己的学术追求和目标,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一路走到黑,办法总比困难多,要守候机遇果敢顺势进行正确的转型。就我守候机遇顺势转型而言,概括看,主要有“安全学科”、“交叉学科”和“基础研究”三个关键词。近年来,大家可以直接感受到,安全学科、交叉学科和基础研究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变得越来越火,可以说它们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首先,我守候安全学科领域“火热”期顺势转型,从具体领域的安全(+安全)向普通安全学(安全+)转型,从SafetySafety & Security一体化转型,从小安全向大安全(国家安全)转型。其次,我守候交叉学科发展高潮期顺势转型,抓住交叉学科为年轻人创造的脱颖而出机遇(交叉学科领域一般是新兴领域,与传统学科相比,更易做出影响,特别对于年轻人而言更是如此),立足安全学科本身具有的大交叉优势和本科阶段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习的全校学校必修的“三通”课程(即《管理学通论》《法学通论》《经济学通论》)等基础,从本科阶段的理工科领域的逐步转向今天的文社理工的跨学科交叉,实现从小交叉到大交叉,从浅交叉到深交叉。再者,我守候基础研究被更加重视的今天,更加笃定开展安全基础理论研究,并使安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不止进课堂、进学校、进学界,还通过学术报告交流让安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进政府机关、企业、社会。可以看出,我向国家安全学迈进转型,是上述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实,转型很难,转型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区”,这要与“人性”做斗争,人们习惯和乐意待在“舒适区”。有时候,要不是被逼,有时候真的很难走出“舒适区”。其实,我的转型也离不来现实中的逼迫。大家都知道,近年来,就我国的青年科研人而言,要生存、要发展,国家基金项目几乎是必配的。记得我刚入职工作后,在安全理论研究科研项目申请方面,也是不愿走出“舒适区”,想在相对熟悉和导师过去一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隶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的矿业与冶金工程学科口下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但是屡战屡败,在有点想“躺平”和“绝望”之际,抱着“买彩票,撞大运”和“搏一搏”的心态去尝试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草,一路连续中标了三项国家社科项目(包括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七)结 语

作为每一个人,需要坚守(不变)什么,需要转型(变)是什么,是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的两大问题。是坚守还是开拓,应该是埋藏在每个有梦人心底的答案。愿我们顺应心中所想坚守,愿我们勇登时代浪尖顺势转型。我是幸运者,就我而言,一路走来,既有坚守,亦有转型。现在,迈入国家安全学,亦是如此!

 

 

2023629日于湖南长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670-1393438.html

上一篇:从“地瓜理论”谈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发展
下一篇:送82名《安全教育学》选课同学每人的课程寄语
收藏 IP: 202.197.68.*| 热度|

2 周忠浩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