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边缘人罗德海教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dh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四川人.研究方向:气候动力学,大气动力学

博文

我上大学那点事-难忘的岁月(2) 精选

已有 6336 次阅读 2010-8-15 18:22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大学, 往事

校车把我们这些新生接到学校,进了大门后就感觉到这所学校很小,不象我们想象中的大学。因为这个学院是一所中专改成的,才建四年,规模比不上现在的一些专科学校。进校园就能看到围墙,而且校园中间还有一个没拆迁的钉子户,校园也凹凹不平,一到雨天都积满了水。由于新图书馆在修建,因此当时图书馆是临时搭建的厂棚,相当简陋。我们学校傍边是川医,比我们学校漂亮得多。当我们同学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很多市民认出我们是大学生,但我们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成都气象学院的,怕丢人,有点自卑。

   尽管我们这个学校是四年本科,但我在这个学校只呆了三年。当时我们这个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弱,只有几个副教授,没有硕士点,没有正教授。虽然我们这个学校比较差,但教基础课的老师很多是不错的。在这些老师中,很多是文革前读大学的,改革开放后考上研究生在1981年左右毕业的。他们的家不在学校,老婆都在农村,因此和我们一样住学生宿舍。有事没事跑到我们学生宿舍里来讲他们的故事和传说,并希望我们要有理想。

   那时候我比较努力,基本上是宿舍-食堂-教室或图书馆三点一线,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想成为让人瞧不起的人。在读大学时,国家给我们每个学生补助10多元的生活费,生活是无忧的,但不宽裕。不能象今天的大学生那样经常出去吃餐馆。在读大学三年里我再没有向家里要过钱或有时给家里寄点钱。那时候主要吃一点素菜,更多的是吃泡菜,加米饭和馒头,半个月或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荤菜,否则钱是不够的,大学那三年里都没有上餐馆吃过饭。

  在大学这三年里,我学习是很刻苦的。虽然家乡广安离成都不远,但每年我只寒假回家一次,暑假则留在学校继续学习。在进入专业课学习后,我主要是课堂上把所学的课程消化后,课外主要是看一些专业课书和数学书等书籍,如数学物理方程和一些关于非线性等方面的书籍。并且在这两三年里我把苏联数学家吉米多维奇编的数学教程上的所有数学题重新都作了一遍,这对我后面数学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也为我后来从事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图书馆的馆理员看到我学习很努力,对我特别关照,因此取消我借书的数量限制。

    1985年时我们学校81级的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很少,因此我们的班主任就过来叫包括我在内的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提前考研究生。当时我们刚入大三上学期,很多专业课还没学呢!我们就临时突击自学了一些专业课,匆匆上阵。加上我平时学习准备得比较充分,没想到我居然在大三(两年半)时考上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实现了我人生的第一次飞跃。到现在为此,我还没有成都气象学院的大学文凭(在我考研究生之前,我就向母亲讲如果这次我能考上研究生,暑假就回家,考不上就不回家了,继续考研。那年暑假当我回家时我母亲猜我一定是考上了,并对我说,比我高一级1981年高考考广安县第一名的邻居同学没有考上研究生。 看来高考成绩并不重要,那仅仅只是代表你的过去,并不代表你的将来)。

     令我感到遗憾的,在大学这三年里我从未拿过奖学金,也未受到过任何表彰,这方面没有任何记录。这并不是说我成绩不好,主要是因为我有点偏科,政治课老达不到奖学金要求的标准。到了第三年下学期,我总的成绩虽然排名班上第一,但政治的成绩只达到了三等奖学金(30元,够一个人三个月生活费)的标准。后来老师叫我把三等奖学金让给了另外一位同学,这样我就成了我们学校没拿过奖学金而考上研究生的学生。

     在北京读完研究生后,我又回到母校工作,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在31岁多时当上了成都气象学院第一个年轻的正教授,到中国海洋大学工作后,在40岁时我又拿上了“杰青”,并在42岁时当上了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我也就成为了成都气象学院建校以来目前唯一拿到过“杰青”的学生。

     回首自己走过的求学之路,感到高中和大学的曲折经历对自己的成长至关重要。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882-353322.html

上一篇:我上大学那点事-难忘的岁月(1)
下一篇:“用心”才能成就梦想-由我假期改稿想到的!
收藏 IP: .*| 热度|

13 李宇斌 李传亮 任胜利 赵明 梁建华 陈安 刘立 刘玉仙 贾利军 刘晓瑭 虞左俊 杨华磊 xuqingzheng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1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