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utcrop 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博文

MITx开放课程的前瞻性与局限性 精选

已有 8475 次阅读 2011-12-21 14:46 |个人分类:科学网大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MIT, 局限性, 在线课程, 前瞻性, MITx

相信很多人对MIT的开放课程有所了解和称赞,毛宁波老师昨天的博文又介绍了,MIT即将推出网上课程学习新计划:MITx。大概看了下介绍,感觉MIT的新尝试,可能将权威教育机构的在线教育,进一步推动起来——实际上民间个人/机构的在线培训已经很多,但可能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指导,目的也是盈利为主。

MITx的尝试值得关注和赞赏,但并不意味着MITx的理念和形式不可超越;由于我一直关注“科学网大学”,对在线知识传播也有所尝试,这里就尝试聊聊MITx的前瞻性和局限性,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交流。

网络时代的教育形式
互联网在知识传播方面的价值,目前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但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的廉价高效的信息传播技术。比如高性能移动终端与高速无线网络就意味着知识传播的无限可能。从信息角度看来教育的本质,教育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半闭环的知识传播系统。相对于传统基于纸质传媒以及实地讲授的教育系统,网络时代的教育系统则可能有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我目前想到的变化可能有:
  • 基础教育可能由机器承担。由于基础教育的重复性和规范性,使得这部分最可能首先由机器来承担。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妥善解决,就是如何设计一套适合在线教学的互动系统;可能需要结合教育、心理、IT、AI、语义网等。相信这套系统,可能超越很多教师,如同IBM的Watson能胜出智力竞赛。
  • 教师需求极大量的减少。一旦大量显性知识能够规范化起来,那么AI等技术,就能可能胜任很多基础性的教育与互动;一门课程一旦可能由机器承担,那么有对教师的需求,可能转变为对知识制作者的需求:一门课程,只需要少量的制作者——当然教师可以转变为知识制作者;或者成为知识的创造者:科研人员。
  • 第一生存。好像是大前研一提到过未来信息领域很可能出现的一个现象,那就是第一生存;大概意思是,由于信息对称,导致一个竞争领域里,出现只有前几名才能生存状况。比如PC的CPU制造商,可能就Intel和AMD。那么,一门课程,可能也只剩下很少的几个版本。
当然这些只是技术驱动下的理想状态,现实中因为各种约束,不大可能很快的转变;但各种日趋成熟的技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机器智能不断的鞭笞我们的大脑——20年后,科研不够强的教师会成为社会的累赘吗?

下面回到MITx这个话题上来,MITx在目前来看,是教育界尝试的一大步,但长远来看,这只是一个开端。

MITx的前瞻性
  • 尝试构建开源平台。构建平台的意义在于,可能开始规范化知识,形成模式,演化出标准。一旦知识规范化,机器就擅长处理了。同时开源、分布式的系统,也将知识的传播定位较为高远。
  • 在线互动。MITx尝试在线实验室、在线互动之类的意义在于,将教学虚拟化,这样知识就能以数据为依托,极大的提升知识传播的能力。前些时候打算写一篇在线虚拟学习的文章,后来忘了,有空补上。
  • 免费开放知识。这个就不必赘述了,MIT的开放课程伊始,就伴随这免费开放。

MITx的局限性
  • 思路局限于实体。由于MITx的倡导者本身是MIT的教务长,因此不可避免的首要考虑的是MIT的影响,而不是在线教育的本质;因此无法否定实体教学的主体地位,即使他想做或者准备做,但目前不能这么做。虽然是最大的局限性,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 形式上未必适合在线学习。由于思想上的局限性,在具体实现上,就可能不够适合在线学习。比如传统教学的录像,放在网上就适合网络用户观看学习吗?在线用户的互动需求如何满足?当然,免费的课程,我们不可能要求太多。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在形式上也许可以较大的突破传统模式。
结语
未来网络环境下教育与知识传播的形式,也许和现在有着极大的区别,但技术可能就摆在我们当前;MIT虽然走在这个时代的前列,但并不是不可接近或不可超越,MITx也有自己无法摆脱的魔咒。

我们在仰望或学习MIT以及MITx的时候,不妨做一些独立的思考和尝试,比如“科学网大学”。

============================= 关于博主 =============================

博主是一个偏理想主义的工科人,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访问可点链接,下同);新浪微博是@outcrop,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15359850,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机电工程师小网站,欢迎来玩。无宗教信仰,提倡动物保护。最近在科学网关注“科学网大学”,欢迎加入科学网大学群组讨论、尝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50-520603.html

上一篇:研究生找对象是件很简单的事
下一篇:科研不强的老师会成为社会累赘吗?
收藏 IP: 183.3.164.*| 热度|

28 魏东平 陈小润 毛宁波 谢鑫 鲍得海 宋健敏 刘用生 程翥 武京治 张骥 吕喆 贾利军 程智 许培扬 罗汉江 石云 孙学军 李毅伟 曾新林 陈筝 赵凤光 吉宗祥 闫钟峰 张天翼 侯雄坡 张海权 zhangcz07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