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是解答读者zuobuli 的评论(2014.9.6),更多读者会有兴趣,所以用博文发表。
1. 比较认同《中国新地图集》是来自中国人的底本,但理论上不排除洋人参与绘制(或拼集)。有个疑问找不到明代或明代前若干州府的地图去与《中国新地图集》比较看在形状上是否能与全图的局部基本吻合?
答:西方只是把有经纬度的中国地图翻译为欧洲文字,最重要的是《坤舆万国全图》和现在已经失传而留在欧洲的,卫匡国翻译的《中国新地图集》作证。中国的地图被西方掠夺的很多,原本的世界总图,中国全图等,本来只藏南京、北京内府,副本不多,被西方带走,中国就没有。但是,余下的分图还可见残缺的地方志。北京,南京是京城,也是历代战乱中心,遭破坏极大,西方在明末趁机取得中国地图。成化时,欲再下西洋,明代官吏奏称,郑和材料已经销毁,杜绝下西洋之举。到万历时,不能反口,否则很多人头落地,所以伪托利玛窦为作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把利玛窦捧上作者宝座,硬把地图的资料保留下来,这是我的推测为什么无人对利玛窦是作者提出异议的原因。但是,地图上几百项证据说明利玛窦不是作者。被认为是《坤舆万国全图》原本的西方Ortelius1570,Mercator1569世界地图错误多端,利玛窦根据西方错误的地图,在中国如何能更正?唯一可能是,《坤舆万国全图》本来是中国作的。利玛窦是把原明代的《坤舆万国全图》加上极少的地名,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坤舆万国全图》,在地理测量上,利玛窦没有任何贡献。全图1114地名,有一半是欧洲地图上从来没有的,包括美洲西部,是欧洲人在利玛窦以后200年才知道的,利玛窦如何比欧洲发现者早200年把地理准确标示?相反,《坤舆万国全图》上的欧洲是极为过时的。是文艺复兴(约1400年开始)前的欧洲。利玛窦为什么拿200年多前的欧洲地理来中国?我认为《坤舆万国全图》上的欧洲是1342年元代与欧洲通的时候,欧洲带来中国交换的地图。我在书上详细解释《坤舆万国全图》的断代。
2. “火鸡”应该是来自印度当地人forkee 音译,而因此认为turkey是中国人的“火鸡”转换给美洲人则比较牵强,不可以是美洲人和印度人之间的直接接触而来?
答:15-16世纪,印度没有航海到美洲的历史记载,印度被Mughal王朝占领,然后被葡萄牙,英国占领,成为殖民地,根本无力到美洲。印度的火鸡来自英国占领以后,名称也来自英语。英国的火鸡来自美洲。中国明代称鹤驼Cassowary为食火鸡,简称火鸡。全世界,只有英文称此鸟为Turkey。Turkey这字,是Forkee的误读,误写(英文小写t与f混淆),Turkey与Cassowary外型很像。美洲原住民称火鸡,此词只对外人用,是外来语,得自明代人,原住民自己有不同的称谓。详细我在书里解释。要从语源学引证,知道这些词何时开始,才能认清历史。
3. 经纬度划分也是来自明代人的论据不足(老夫只根据几篇博文来看),也得有实际证据(可能需要其它含经纬线的明代图做证据)。最好能有一篇单独论证。
答:经纬度是中国明代的技术,从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非常清楚。上篇文章推理证明卫匡国绝对不能在9年内测绘中国,他在中国时间是明末清初(1642-1651),不要说边陲地方,很多省份不能踏足。只要这地图上有一个地名的经纬度不是卫匡国测定的,那只能是中国人测绘的,况且有1500多个地名。唯一能测绘的是中国人历代累积的数据,是千千万万人,上千年以上的成果。不是一个人9年内能做到,用中国面积和马行速度就可以推翻卫匡国测绘的可能。卫匡国是中国地图翻译者,不是测绘者,两者有天渊之别。西方一直说希腊Ptolemy是地理学之祖。他的Geographia一书来历不明,只有经纬度的数字,说原图失佚。1480年代,按照所谓托勒密数据重绘的世界地图只有180经度。 托勒密地图的英国部分比英国人14世纪绘的世界地图还正确, 2世纪的Ptolemy没有记录离开过埃及Alexandria,他如何得到英国地理的经纬度,比英国人更知道英国?罗马人1世纪才开始进攻英国,如何在短短战乱时期内测绘英国?这是完全不合常理的。世界地理大发现时期,西方15-16世纪的航海图是Portolan Chart,没有经纬度,地图上用方位线交叉的中心,不是人口聚居的点,在海和陆地中央,现代人也无法解释如何应用,一般接受的讲法是装饰用,不是实用。后来有经纬度,但是与实际相差很远。西方得到中国地图的部分资料拼凑而成他们的世界地图。19世纪,西方才能精确测定经度。现在我把所有的地图学证据总结成书,完全推翻西方发明地图学的根据,这是为什么“地图历史”网站要在明年1月关闭的原因。西方地图学,地理大发现的整套学说面临崩溃,接着是西方中心的历史观全面崩溃。
4. 不是问题。从略。
不止地图学,美洲还有非常多的文化证据,互相印证,博客不能详尽,请参阅《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及《宣德金牌启示录-明代开拓美洲》二书。
李兆良(2014.09.0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1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