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点、整理一下自己写过的评论(1)
武夷山
到2016年4月29日上午9点为止,我对别人的博文有过3185个评论,即开博9年来,平均每年发354个评论,差不多每天发一个评论。有时,随便发出的评论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也许比正经撰写的博文中的思想更丰富。另外,有些博主喜欢删自己的博文,假如我对被删的博文有过评论,万一他们一删,我的评论也跟着消失了。敝帚自珍嘛,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因此,有必要时不时地清点、整理一下自己发出的评论。本文是清点整理的第一篇。
对陆绮文章“表面就是内涵的展示”(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25-972527.html)之评论:
“如果邢老师在一个学生的面试时看到的神态,和他日后的做研究生时的表现一致,那么观察到的神态就非常有可能是客观真相。”
也不那么简单,因为存在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老师面试时觉得与学生能“合得来”,精神频率能共振,日后自觉不自觉地会较慷慨地指导这个学生,则学生的成功概率也高,从而“证明”了老师相面的正确。其实是证明不了的,因为老师没相上的学生,就没招收,从而永远地失去了对照组。
对刘立博文“十三五”要推进世界一流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建设(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961825.html)之评论:
五年前,我在北京市科委十二五科普规划草案咨询会上发言说,既然北京有雄心建成具有世界影响的城市,就不妨下决心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成为国外来京旅游者想去必去的科技博物馆或科技中心。无人理睬。
对王成博文“我记忆中的聂卫平”(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6855-958501.html)之评论:
聂卫平父亲(聂春荣)是我原单位----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老所长,但我入所读研时他已经离休,我未见过他。下面是百度百科的介绍。他是本所历史上口碑最好的所长,没有之一。他本人是老革命,但没有架子,对知识分子很尊重,本人也很钻研业务,有眼光,爱才。
对吴燕“破五儿,关于一个习俗的两个版本”(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81513-955819.html)之评论:
脏和姜的古音估计是相通的,脏神就是姜神。
对吴宝俊“反面教材关于鲁白、谢灿、张生家一案的调查报告”(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0147-954171.html)之评论:
国内确实有相当数量(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的“明白人”认为,下级发表文章时不晓得把上司名字挂上,是下级不会做人,情商不高的表现。而领导被署了名(往往是下级自觉自愿署上领导名的),居然心里是坦然的,很多人认为此现象是正常的,这才是世道可怕的地方。
当然,国外也有类似的现象,但不会有国内那么严重。
对陈楷翰“一种感觉:研究有点像作曲?”(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953535.html)之评论:
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应该是相通的,尤其在高层次上。我读过70年代的原版著作《科学与艺术的结构》,是一次研讨会的发言记录。我惊奇地发现,参会的科学家与艺术家(都是高层次的)在相互理解对方观点方面没有任何障碍。
对李斌“悼念人工智能大牛(Marvin Minsky”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14-952636.html)之评论:
我曾在美国一次会议上见到他(明斯基),告诉他,我翻译了H A Simon的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他评价说,This is a very nice smallbook.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