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本哈根为什么成功?
武夷山
布鲁金斯学会网站2016年2月17日发表Bruce Katz和 Luise Noring的文章,Why Copenhagen works (哥本哈根为什么成功?)。
当人们环顾全世界寻找可持续城市化方面的可复制解决方案时,总是想到哥本哈根。哥本哈根已经宣布,要在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碳排放净值为零的首都。现在的哥本哈根,不仅是创新型城市,也是包容性城市。几十年来,该市一直坚持“城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成为世界上最健康、最幸福、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它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
该市政府拥有可观的权力,能够做出为期几十年、超出任何一位市长任期的战略规划决策。由于该市公务员的受教育程度很高,拥有深厚的技术和知识技能,使得该市公共部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这里,各政党之间、政府不同层级之间、社会各界之间的合作是广泛而持久的。只有理解哥本哈根的这种潜在治理结构,弄清结构的哪些组元是可复制的,哪些是不可复制的,其他城市才能真正取到真经,推动自己的城市发展。
丹麦的政府体制比较分散化,每个市政府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不依附于中央政府而独立运作。据OECD于2009年开展的一次评估,丹麦地方政府支出占全国政府支出的60%以上,是OECD成员国中最高的。这一经费分配格局是丹麦全国各地市政府的一个联盟组织(名字是Local Government Denmark)每年与国家财政部谈判咨商的结果。这一谈判过程赋予地方官员在国家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可观的话语权,这是连美国也没有做到的。
地方财权增大又是2007年政府改革的产物。那次改革,把全国271个市合并为98个市,强化了地方政府在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责任赋予地方政府。
与地方财权增大相伴的是地方治理能力的增强,技术、环保、社会服务、企业发展等各个领域都能看见高水平公务员的身影,而免费的公共教育体系是高水平公务员的主要供应源。
哥本哈根的民间力量通过“小市长”制度大显身手。市长(俗称的“大市长”)是地方选举中得票较多的党派所任命的,但是,市议会要从各党派中选出好几个“专业市长”(如技术与环保市长,就业与民族融合市长,健康照料事务市长,少年儿童与青年事务市长,等等),他们组成市政府的“内阁”。不同的专业市长来自不同的党派,他们的优先领域可能不一致,这是个缺点,但总的说来,这样的体制所产生的决策能获得较广泛的支持,且不受市长任期的羁绊(博主:用中国话说,不易出现“人亡政息”的情况。在中国,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事例:新领导为了彰显自己的政绩,轻率推翻前任领导的决策布署)。
哥本哈根的城市治理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在特定领域成立一些公立企业,例如,该市与周边7个城市共同建立了“大哥本哈根公用设施公司”,全面负责8个市的污水处理、供暖与空调、天然气供应等业务。这类公司的优势是,利用了规模经济性,利用了市场机制,但目标是公共福利而不是公司利润的增长。
哥本哈根现市长Frank Jensen在全世界各地到处宣传丹麦的绿色产业,当地的几家绿色企业经常派人随市长出访,他们的出访目的地包括北京----哥本哈根的姊妹城市。这种宣传也是公私合作的一种形式。
哥本哈根的成功故事告诉其他城市,除了关注具体解决方案的细节外,更要关注城市治理的一些基本点:自己拥有多大的权力;本市的公务员队伍具有什么能力;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和民间力量的领袖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协同努力。
哥本哈根的成功经验看似简单,但并不容易复制,因为对于世界上的多数城市,包括美国的城市在内,市政府的权力往往受到国家的很多制约,公共部门雇员的能力不足以应对面临的挑战,市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甚为遥远。不过,要想实现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治理的上述三个基本点就不可忽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