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漫谈古诗中猴的形象

已有 5242 次阅读 2016-2-7 16:56 |个人分类:东鳞西爪|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博主:以下文章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通讯》微信版总72期(20162月7日))

漫谈古诗中猴的形象

胡东光(南师附中1967届校友,企业家,诗人)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猴的形象,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了。那么,在古诗中猴的形象如何呢?    

一、古诗中猴的自然形象

就自然环境而言,古代人类、古代猴群所处的生存状况与现今有极大的不同,那时自

然生态没有受到严重的破坏。古代的猴群很少受到人类社会的干预,独立地处在自生自灭、自由自在、自主自然的生存繁衍状态,绝非现今人们大多是从动物园甚或马戏团所见到的情形;而且古代人类与自然界联系也比现今人们要多得多,见到猴群是更容易的事情,古人比我们熟悉猴的本真形象。所以,表现猴的形象的古诗词很多,而且多是自然状态的形象,如岑参:“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周贺:“关分河汉秋钟绝,露滴弥猴夜岳空”;都表现了猴生存于自然界的状况。又如陈允平《观猿》:

挂石攀云日半斜,乱山深处绝烟霞。

香林月满僧归去,啼落春风几树花。

写的是猴生活在大自然中,显现出机灵活泼、自由自在、欢快逍遥的形象。散见于各种古诗中有关猴的形象的诗句,更是多不胜数。如:

   杜甫:人说南舟路,山猿树树悬;

   杜牧:猕猴悬弱柳,鸂鶒睡横楂;

   许棠:猕猴呼独散,隔水向人号;

   许浑:猕猴垂弱蔓,鹳鹤睡横槎;猿来近岭猕猴散,鱼下深潭翡翠闲;

韩愈:出逐猴入居,虎不知所归;

   张籍:猕猴半夜来取栗,一双中林向月飞……

诗中写猴悬树垂蔓、呼叫聚散、入居虎穴、取栗飞跃……都是表现猴的自然形象。

 

二、古诗中猴的情感形象

“猿啼”、“猴吟”,是描写猴的情感、借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最多见的形象,古文用

的很多,古诗亦然。古诗文对猿与猴是不怎么区分的,本文也就不加区分了。假借猴的这种哀声形象,显现凄凉的景象氛围,大多表现作者的悲哀情感。

   徐寅《猿》:“宿有乔林饮一溪,生来踪迹远尘泥。不知心更愁何事,每向深山夜夜啼”;范成大:“清猿冷冷鸣玉箫,三声两声高树梢”;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李端:“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薛蕙:“舟行转江峡,处处响哀猿”;杜牧:“月白烟春水暗流,孤猿衔恨叫中秋”;柳宗元:“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这些古诗中猴的哀声形象,含蓄着作者的伤心。

   古诗中常用“断肠”一词,出自关于猿猴哀声之典故。《世说新语》:“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如此情事,何其悲惨!

   但是,古诗并不都停止在简单的哀声形象,如宋无《猿》:

巴峡闻声愁断肠,冷泉照影绿荫凉。

藤摇乱雨领儿过,树晒斜阳拾虱忙。

献果去寻幽洞远,攀萝来撼落花香。

空山月暗无人见,啼入白云深处藏。

此诗起于猴之哀声,继之拾虱、献果、攀萝、撼花、啼云、深藏,转换了一系列猴的形象,其实也转换了作者多种的情感。

   再看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中李白听到的猿声,则完全是别样情调的形象。

   贾岛《送李傅侍郎剑南行营》:“角咽猕猴叫,鼙干霹雳来。”这里猴的叫声则又不

同于上述各诗,是表现一种惊恐震撼的情感形象。

   王仁裕写过两首猴诗,一是《放猿》:“放尔丁宁复故林,归来行处好追寻。月明雁峡堪怜静,路隔巴山莫厌深。栖宿免劳青嶂梦,攀跻应惬白云心。三秋松子累累熟,任抱高枝采不禁。”二是《遇所放猿作》:“潘冢祠前汉水滨,饮猿连臂下嶙峋。渐来仔细窥行客,认得依稀是野宾。月宿纵劳羁绁梦,松餐非复稻粱身。数声肠断和云叫,识是前时旧主人。”通过描写放猿、又遇所放之猿,这里“数声断肠和云叫”,不是表现凄凉悲哀的形象,而是表现“识是前时旧主人”时猿猴与旧主人之间复杂情感的特殊形象。

 

   三、古诗中不同的猴的形象

   由于人们身份地位、生活环境、身世经历的不同,所描写的猴的形象也是不同的,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同的。

1、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猴的形象

   人们生活中常见到的猴的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是灵活淘气,没有规矩。

   卢仝《出山作》:“出山忘掩山门路,钓竿插在枯桑树。当时只有鸟窥窬,更亦无人得知处。家僮若失钓鱼竿,定是猿猴把将去。”生动家事,疑猴光顾,顽皮嬉闹,拿走鱼竿。

   于鹄《买山吟 》:“买得幽山属汉阳,槿篱疏处种桄榔。唯有猕猴来往熟,弄人抛果满书堂。”猴闹学堂,饶有生趣。

   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 》:“投竿出比目,掷果下猕猴。”游玩趣事,人猴共乐。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猕猴看枥马,鹦鹉唤家人。”则是写富贵人家养猴看马。其实一被人豢养成为宠物,就为奴为囚失去自由,纵使天真顽皮本性难改,也平添了奴性,只是供人逗乐玩耍消遣的一种可怜形象。

   我不由想起小时候看《西游记》,最喜欢看大闹龙宫、大闹天宫,猴是何等无拘无束神气活现的形象!可是带上紧箍咒后,遇到妖魔鬼怪总是打不过,只能去寻求天神佛祖帮忙,越看越不喜欢这猴后来的形象了。

2、道家、僧家、澹泊儒家诗中的形象。

道家、僧家,大多远离人群,安居于高山峻岭密林大自然之中,见到的猴群的机会很

多,观察也熟悉细致;由于心性散淡,由衷地喜好猴群这样远离人群的生活;经常以描写猴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趣。

   李端:“头白禅师何处还,独开兰若树林间。鬼因巫祝传移社,神见天人请施山。猛虎听经金磬动,猕猴献蜜雪窗闲。”描写禅师居景,山林猴虎相伴。朱放:“莫道山僧无伴侣,猕猴长在古松枝。”描写山僧有猕猴、古松为伴。贾岛:“人在定中闻蟋蟀,鹤从栖处挂猕猴。”描写禅寺风光,人、鹤、蟋蟀、猕猴,和谐相处。

   又如贯休的僧诗中猴的形象时可见到,可是意趣并不相同:“几处浴猿猴”,“猕猴菌嫩豆苗肌”,是描写猴的自然状态;“橡栗堆行径,猿猴绕定身。傥然重结社,愿作扫坛人”,是叙述禅者向往清净自然的生涯;可是“荒林猴咬栗,战地鬼多年”,“庭树雪摧残,上有白狝猴。大哉法中龙,去去不可留”,“杉桂有猩猩,糠秕无句句”,则是含蓄深刻人生哲理的禅思。

   儒生中也有不少人不屑于官场的腐败和尘世的庸俗,喜欢远离人群,不问名利,隐居山林。他们的生活环境也与猴近了许多。如刘琨:“麋鹿游我前,猨猴戏我侧”,是写猴与人共处景象;王建:“晚吹箫管秋山里,引得狝猴出象林”,是写秋山猕猴景象;陈陶:“鼎湖闲入梦,金阁静通神。海气成方丈,山泉落净巾。狝猴深爱月,鸥鸟不猜人。拂岳萧萧竹,垂空澹澹津”,是写金阁闲梦,山海猴鸟,澹泊气象,雅士心境。        

 

四、古诗中猴形象的褒贬

说到褒贬,就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了。我看古诗中猴的形象有褒有贬,多是因为

猴太自由自在、不肯循规蹈矩。对于诗人不喜欢的规矩,猴不守它,以诗褒之;对于诗人喜欢的规矩,猴不守它,以诗贬之。

   褒义的猴的形象,可以参见前面举的很多诗人、道家、禅家、澹泊儒家的例子,或欣赏猴的远离闹市,或羡慕猴的自由自在,或赞叹猴的机灵活泼,等等。李频《暮秋重过山僧院》:“静室闻玄理,深山可白头。朝朝献林果,亦欲学猕猴。”是说要向猴学习呢!当然,一个个性自由的诗人与一个思想禁锢的腐儒,对此定然褒贬不一。

   贬义的猴的形象,以猴讽人的诗句为多:

   曹操:“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李白:“沐猴而冠不足言”,“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东坡:“强名太守古徐州,忘归不如楚沐猴”;黄遵宪:“优孟衣冠笑沐猴,武灵胡服众人休”——讽刺不成人样;(成语沐猴而冠,出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沐猴即猕猴。)

避权如避虎,冠豸如冠猴(元稹《阳城驿 》)——没个正形;

斗巧猴雕刺(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缺少能耐;

远地触途异,吏民似猿猴。生狞多忿很,辞舌纷嘲啁(韩愈《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

一拾遗》)——尚未教化;

古诗中也有诙谐、幽默的猴的形象,往往颇有风趣,并不可以褒贬论之。如:长孙无

忌《与欧阳询互嘲 》:“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角上,画此一猕猴。”这是好友互嘲以猴的形象;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憔悴成丑士,风云何足论。猕猴骑土牛,羸马夹双辕。”这是自惭自嘲以猴的形象。

   民谚说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毛泽东说的“猴气”、“虎气”,是褒是贬呢?也不可以简单定论。纵然猴的形象没有帝王之象,但是猴不矜威严、不羁天性、不守陈规、不泯本真、活泼灵动、亲近自然、崇尚自由……诸多形象,都为古诗人们喜欢,因为诗人的心性是最为自由的。

 

五、古诗写猴形象的艺术特点

写猴形象的艺术特点,是由中国古诗写作传统、审美特质决定的,着重谈谈五个字:

一是“比”。比喻,有明喻、暗喻、隐喻。如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 》:“十二三

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着绯。”字面是写弄猴,内涵感叹世道。

 二是“兴”。托物兴志,以写景物把读者领入特定的氛围,猴对于诗人而言,只是写诗言志抒情的一种的被托之物。如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二:“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哀景感发哀情。

三是“衬”。衬托、反衬。如吕岩《敲爻歌》:“性须空,意要专,莫遣猿猴取次

攀”,以猴反衬,说要心静;马异《答卢仝结交诗》:“羡猕猴兮着衣裳,悲蚯蚓兮安翅羽”,羡猴着衣,实是反话,言不得志,亦不屈膝。

四是“像”。《易经》:“立像尽意”;顾恺之:“以形写神”;中国古诗是以形

象思维表达情志的。如最早涉及猴形象的诗——《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由此派生出成语“教猱升木”。

五是“境”,古诗词是以一系列的形象、意象,表达物境、情境、意境。如李白《秋浦歌》:“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通过对猴轻灵飞动的形象描写,抒发了诗人追逐自由、向往自然的不羁心境:

 

   总之,看看古诗中诸多猴的形象,引发我许多感慨与联想,不禁要问自己,今天会写猴的什么形象呢?于是,我作了一副猴年猴联,迎接即将到来的丙申新春,也作为这篇漫谈的结尾:

悟境空灵

溢天真涵正气神魔闻色变

迷嬉闹懒功名花果伴声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55014.html

上一篇:我的原创拜年帖及含有monkey字样的英语名言
下一篇:产品开发的文化驱动力(外二则)
收藏 IP: 219.142.240.*|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