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看待会思考的机器 |
■武夷山
2015年10月,Perennial/HarperCollins出版集团推出了由倡导“第三种文化”的前沿网(Edge.org)创办人约翰·布罗克曼主编的新书WHAT TO THINK ABOUT MACHINES THAT THINK:Today’s Leading Thinkers on the Age of Machine Intelligence(怎么看待会思考的机器?当代重要思想家论机器智能时代)。
约翰·布罗克曼对各界名人提出一个问题:“您怎么看待会思考的机器?”该书就是大家回答此问题的近180篇短文(多数不超过5页)的合集,应答者们包括学者、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新闻记者等,其中不乏明星人物,如物理学家弗里曼· 戴森,心理学家斯蒂芬· 平克,音乐家布莱恩·伊诺,哲学家兼神经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等。
自从图灵于1950年提出人工智能(AI)概念以来,AI就一直让一些人无比着迷,让另一些人深深忧虑。本书应答者们都知道,人类很快就能造出具备一定思维能力的机器(思维机器)。既然设计思维机器的过程是遵从自然规律的,那么,思维机器就是有可能出现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而另一些人则觉得,思维机器的问世就意味着人类末日不远了,比如物理学家霍金就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敲响人类灭绝的警钟。即使问题没有霍金想得那么严重,但人工智能的步步提升势必带来一些棘手的道德伦理问题。因此,讨论这个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本书所收文章的作者无一像霍金那么悲观。比如,布莱恩·伊诺就认为,我们已经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全球文明(或曰蜂巢心智)不就是一种人工智能吗?而我们是属于全球文明的。Pamela McCorduck(她曾写书探讨AI的哲学意义)则思考了驱动人们开展AI研究的基本原因是什么。在超级智能机器是否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问题上,斯蒂芬·平克判断说,机器人暴动的可能性不大。加拿大小说家Douglas Coupland论证道,人们对人类编程控制的AI充满忧虑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什么构成了人?”这个问题是不敢深究的。英国剑桥大学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教授Martin Rees 预言说,机体思想(organic thinking)已经寿终正寝,而丹尼尔·丹尼特则解释说,为什么他认为“奇点”(Singularity)论纯属无稽之谈。
总之,多数应答者认为,计算机只会计算。机器没有愿望,它们不会思考一些永恒的问题,不会考虑自身的利益,除非编程者让它们这样做。他们认为,在机器越来越聪明的同时,人类也更聪明了,所以不必害怕机器。机器奴役人的可能性较小,而人类将计算机的功能给内部化的可能性较大。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比如,如果我们忘了带手机,或者如果互联网崩溃了,我们会像失去亲人般的难受。
文章作者中年龄最大的是戴森(92岁),他说,人工智能是个时髦的主题,已经获得了过多的关注。他认为,真正会思考的机器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可能出现的。他写道:“如果我错了,当然我经常犯错,那么我对这个问题的所有思考都一钱不值。如果我是对的,那么思维机器这整个问题都一钱不值。”
如果我们的读者正在寻求对于宏大问题的深思熟虑的答案,则阅读本书将是一番令人愉悦的经历。
《中国科学报》 (2015-10-23 第10版 读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