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人类的多样性是怎么来的?

已有 8133 次阅读 2015-7-7 06:27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类的多样性是怎么来的?

武夷山

2015年6月,Pegasus出版社出版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系荣誉教授Alexander Harcourt的新著,Humankind: How Biology and Geography Shape Human Diversity(人类:生物学和地理学如何形塑了人类多样性)。

2012年,他就发表了一部学术著作Human Biogeography(人类生物地理学),面对的是专业读者。很多业内人士评价说,这本书消除了人类学与生物地理学之间的隔阂,是了不起的学术成就。现在这本新书依然介绍的是同样的内容,但定位于非专业的普通读者,书中的材料更丰富,展现了人类多样性由来的宏大图景。

人类起源于约20万年之前的非洲,约6万年前,人类始祖开始走出非洲。最初走出的不过是同质同源的几百人,但他们的70亿后裔却拥有极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面貌、不同的生理体质,甚至连DNA都有差异。进化的作用是缓慢的,但进化的痕迹在人类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人类历史上的所有婴儿曾经在长大之后就丧失了消化乳类的能力,但随着先民开始养牛养羊,他们又重新获得了消化乳类的能力。又如,凡是居住在高原地区(如西藏、南美的玻利维亚)的人,肺容量就较大,血液的输氧能力就较强。非洲人皮肤黑,则不易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而西北欧的人肤色较浅,因为他们需要吸收较多的紫外线以生成维生素D。在交通困难、部落好斗的地区,往往衍生出很多次文化。比如,新几内亚有800多种土著语言,而英国只有12种。当然,进化并不是唯一的作用因素。Harcourt在书中写道,“人类特别善于抓住一些细微的差异来将“我们”和“他们”区分开来。吊诡的是,正是这种非理性行为是保护世界上丰富的文化多样性的关键所在,因为技术进步、经济繁荣、旅行方便都在无情地导致同质化。”

同质化是不可避免的,但目前的人类又拥有非常丰富的多样性。Harcourt试图对这一矛盾现象作出解释,他的观点也许有点偏执,有点“政治不正确”,但他力图以科学事实为基础。

该书目录如下:

1 Prologue: Where we are going-and why (序:我们正向何处去?为什么?)p. 1

2 We Are All African: The birthplace of humankind(我们都是非洲人:人类的诞生地) p. 9

3 From Here to There and Back Again: A mostly coastal route out of Africa-across the world? (从此处到彼处再折返:走出非洲、迈向全球基本上走的是沿海路径吗?)p. 43

4 How Do We Know What We Think We Know?: The science behind the "facts" (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所想所知:“事实”之后的科学)p. 72

5 Variety is the Spice of Life: Where we are affects what we are(变化是生命的调味品:我们所处的地方对我们的影响) p. 90

6 Gene Maps and Roads Less Traveled: Barriers to movement maintain diversity(基因图谱和少人走的路:交通的障碍维护了多样性) p. 126

7 Is Man Merely a Monkey?: Human cultural diversity varies across the globe in the same way and for the same reasons as biological diversity (人只不过猴吗?: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在全球发生的方式与原因都是类似的)p. 148

8 Islands are Special: Size and metabolism in a small environment (岛屿的特殊性:小型环境中的尺度与代谢作用)p. 173

9 We Are What We Eat: Our diet affects our gen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eat different foods (吃什么是什么:人类的饮食影响着基因,不同地区吃不同的东西)p. 195

10 What Doesn't Kill Us Halts Us Or Moves Us: Other species influence where we can live(未能消灭人类的事物阻滞或促进了人类的迁徙:其他物种影响着我们在何处生息)p. 213

11 Mad, Bad, and Dangerous to Know: We are bad for many species, even if we help a few (疯狂、恶劣、危险:人类是许多物种的敌人,尽管我们也帮助了某些物种)p. 230

12 Conquest and Cooperation: Humans are bad for each other, even if we occasionally help one another (征服与合作:人类是互相敌视的,尽管我们偶尔也相互帮助)p. 261

13 Epilogue: Are we going to last the distance? (跋:人类打算尽其天年吗?)p. 27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03406.html

上一篇:多伦多大学努力为城市发展做贡献
下一篇:讲座预报:从华盛顿到奥巴马: 美国科技政策历史与现状研究
收藏 IP: 106.120.32.*| 热度|

28 钟炳 郑永军 王德华 李伟钢 陆绮 赵美娣 曾庆平 王国强 鲍海飞 黄永义 金耀初 赵凤光 俞立平 徐旭东 王桂颖 田云川 陈楷翰 姚小鸥 张骥 黎在珣 葛琳 张云扬 李方和 鲍博 李泳 luxiaobing12 zjzhaokeqin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