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团队科学论所要回答的问题 精选

已有 7768 次阅读 2015-5-5 07:00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团队科学论所要回答的问题

武夷山

 

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20155月刚刚推出一本报告,题为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m Science(增强团队科学的效能)。本报告中,“团队科学”指小型研究团队(10人以下,含10人)或大型研究团队(10人以上)所开展的合作研究。

目前,90%的期刊论文都是合著论文,可见团队合作是多么频繁。既然团队研究越来越重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要求国家研究理事会成立一个Committee on the Science of Team Science (团队科学论委员会)。增强团队科学的效能》报告指出,“团队科学论”是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它采用实证研究方式去考察科学团队是如何组织、传播和开展科研活动的。团队科学论委员会由13位专家组成。委员会主席是NANCY J. COOKE,她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应用心理学教授,也是本报告的主编之一。另一位主编是Margaret L. Hilton,她不是委员会的成员,而是一位科学教育专家,有多部著作。

具体说来,该委员会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 个性因素(如,不同思路均有探讨的空间)是如何影响团队动力学的(例如团队凝聚力)?个性因素和团队动力学又是如何共同影响科学团队的效能与生产率的?

2. 团队层次、研究中心层次或机构层次的哪些因素(例如团队规模、团队构成、团队成员间的地理距离等)会影响科学团队的效能?

3. 不同的管理方式和领导风格会如何影响科学团队的效能?

4.  目前的终生教职入职和职称晋升规定是否认可学术研究人员参与团队科学研究?有关机构是否提供激励措施去推动他们参与合作研究? 

5. 哪些因素影响着开展团队科学研究或支撑团队科学研究的科研组织(如研究中心或研究所)的整体生产率和效能?这些组织因素(如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网络基础设施等)如何影响着团队科研活动?  

6. 需要组织层次的哪些结构、政策、做法和资源来推动学术机构、研究中心、产业界及其他背景中的科研人员开展高效能的团队科研活动?

 

我们常说,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故这里只列出了团队科学论委员会所关心的问题。至于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初步答案是什么(报告中提出了9条对策建议),大家可以阅读原文(http://www.nap.edu/download.php?record_id=19007#)。

目前,国内的多数科研单位,考核都是针对个人的。当然也会评选先进集体什么的,但那与本报告所提出的“增强团队科学的效能”之目标完全不是一回事。由于考核针对的是个人,我观察到,在一个科研单位内部的不同小单位之间都是很难合作的,就别说单位与单位之间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很简单:个人年终考核等次为优秀,是要记入档案的,可能会影响今后的收入与晋升。一个科研团队、一个小单位被评为优秀了,其“档案”在哪里?更何况,在我们这个标榜“改革”的时代,今天还存在的一个小单位,明天就可能被撤并了,作为这个小单位的负责人,即使把自己的小单位经营管理得再好也是白搭。因此,大家普遍觉得,还是关注个人业绩是硬道理。

所以说,对于中国的情形,更应该好好研究组织的问题,团队的问题。团队科学论确实是个很好的命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87422.html

上一篇:第八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论文作者中科学网博主不少
下一篇: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不高兴----日记摘抄(209)
收藏 IP: 1.202.66.*| 热度|

23 戴德昌 钟炳 陈小润 刘立 李伟钢 李峰 鲍海飞 钟灿涛 文克玲 曹聪 黄永义 许文婕 黄仁勇 邢志忠 尉石 赵美娣 章成志 郑新奇 杨正瓴 zhangling shenlu wgq3867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