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之水与钱钟书
武夷山
正在浏览《读书》2015年第4期,有张定浩的文章“对具体的激情”,此文是对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故宫出版社,2014)的评论文章。文章有一段话极好:
文学之“文”,不仅仅是文字之“文”,也是文物“之文”。对这二者的贯通,我相信会是扬之水给予今日喜欢文学之普通读者的最大启迪。“中国学问有二类,自物理而来者,尽人可通;自心理而来者,终属难通。”作者曾引黄侃的话形容其师孙机的治学。昔日钱钟书著《管锥编》,近万种书籍的征引,儒道释三家加上西文穿插,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其落脚点和成就,其实正在于由“终属难通”的“心理”而入文学。在我的视野里,《管锥编》当是一九四九年以后最好的文学批评著作。扬之水读书的入门书即是《管锥编》,某种程度上,她日后虽从孙机治文物,却始终不离诗文,隐约有与《管锥编》作者殊途同归之意,即从“物理”而入文学,当然这条“尽人可通”之路走起来同样千辛万苦,非一般人所能完成。
这段话中提到的人物:
孙机,文物专家,考古学家。1929年9月28日生于山东青岛。1949年,孙机自尚未解放的青岛来到北京,进入华北军政大学学习。1949年11月分配到北京市总工会工作,任干事。1950年调北京市总工会宣传部文艺科工作,任北京业余艺术学校工人部副部长。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0年毕业后在北大历史系资料室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北大“五七干校”劳动。1979年调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工作。1983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1986年评为研究馆员。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http://baike.baidu.com/view/1390567.htm)
扬之水,1954年生,原名赵丽雅,浙江诸暨人。扬之水系其笔名,出自《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1970年初中毕业,于北京房山县山区插队。回城后在北京市王府井果品店上班,开过卡车,卖过西瓜。1979年,调往民间文艺研究会负责图书馆工作。80年代曾考入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年至1996年间担任《读书》编辑,与金克木、张中行、徐梵澄、唐振常、邓云乡、金性尧、王世襄、冯至等著名学者相往还,被称为“《读书》四大金钗”之一[1] 。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80235/580235.htm)
1996年起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物或物象有精彩的阐释,主要致力于先秦文学与古代名物研究。著有《脂麻通鉴》、《终朝采绿》、《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古诗文名物新证》等书[1] ,并发表多篇论文,讲过的《诗经》选读获得好评。考据精确,言辞优美,被称为“京城三大才女”之一。
2010年获选《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50人----释古之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本文作者张定浩:
张定浩,1976年生于安徽,《上海文化》杂志社编辑,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届客座研究员。业余写诗和文章,著有《孟子选读》、随笔集《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文论集《批评的准备》(即出),另译有《我:六次非演讲》。论文《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获第十届《上海文学》理论奖;获“2013青年批评家年度表现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