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语言问题----日记摘抄(180)
武夷山
1980年12月4日
1979年第四期《外语教学与研究》黄邦杰大大地鼓吹了翻译的艺术性,当然使我开心。但怎样才能达到像英美人一样欣赏作品的地步呢?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翻译惯了,从一开始看就别有一番准备在心头。如果像英美人一样地拼命读,读到一种能判断真正的优劣的程度,方才下手去译好的,只怕又译不出来。现在呢,译者辛辛苦苦,炼字炼句,但原作不一定是上乘,那么中国的读者也没多大劲,译者好难也。
12月5日
下午研究了江苏省面向社会招募专业翻译人员的考卷,中译英部分占30分。
12月9日
孔德平老师在课堂上说,上海无线电元件7厂的工人现在只拿70%的工资,因为产品卖不出去。注意,这可是个大厂。
12月10日
大概是《英美文学活页文选》上说的,Adison的语言很规范,从此我就对散文比较重视。可是想想中文呢,现代散文我不大喜欢看,喜欢看古诗,更喜欢赋这种诗样散文。现代英语到底哪种语言最规范,我还弄不清。现代汉语中,我看像徐迟的写陈景润的报告文学的文字就属一等了。后人在语言方面有多少创造呢?我也看不出来。从词汇说来,只是出现了许多科学新名词,但表现出美的描写性的词仍是古人的。也许在这种连续性强的领域不需要标新立异?那么古人的语言是怎么进步的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