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拒绝领奖的夏启圣

已有 2118 次阅读 2014-8-11 13:15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2014-08-01 中国科学报   

  萨苏

  夏启圣,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他的名字知道的人并不多。在网络上寻找夏启圣的资料,大概唯一可以找到他名字的地方,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的名单。他的名字后面列着获奖的项目—“203”高级台式计算机。

  长城203是中国第一台自制的商用台式计算机,它和它之前两代试验性台式机长城201,长城202都是夏先生领衔研制的。

  夏启圣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人。以至于让笔者回忆他的形像永远是一个昏黄的影子—这是因为我小的时候经常去所里写作业,能见到夏先生的唯一地点似乎就是这里。

  夏先生技术上是真厉害,听说他退休以后去过美国访问,本来大约也不想干什么,硅谷的大公司追着请。请他干吗呢?帮忙做主板线路设计的把关。这个活计,行内的人知道,是计算机业里最顶级的工作。夏先生这样的人,让他离开工作和不让我吃饭的难度差不多,请他倒是正中下怀。玩儿似的就干了,他是退休后找补差,那些最好的工程师,给的报酬都没有他这个玩票的高。

  同事叫他老夏,其实他年龄并不大,如果在世的话也就八十出头。

  忽然想到夏先生的墓木已拱了,忍不住叹口气。

  夏先生是因为癌症去世的。他去世前倒数第三天,还在给同事讲解技术问题,大约他知道自己如果走了,很多精彩的构想,也就将随他而去。所以,他迫不及待地将这些讲出来,他的讲述一直坚持到了这个时刻,有多少他还没有来得及讲的,永远没人知道。

  那正是科学院在十年“文革”后青黄不接的时刻,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多的时候。

  就是这样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说默默无闻的人,赢得了大家极高的评价—老夏这个人有毅力,而且,聪明,特别聪明!

  能在科学院赢得“聪明”“特别聪明”的赞誉可不容易。说夏先生聪明,他的同事曾举过一个例子。当时很多地方都设立了计算机厂,但在台式机研制方面,只有科学院真的取得了突破。这里面,很多工厂遇到的一个致命问题,就是晶体管门电路的敏感度和稳定度问题。计算机的每一个门电路,代表着二进制中的一位。接通为一,不通为零。这些门电路,可以据此代表世界上任何事物或动作。计算机要求门电路足够敏感—要求接通就得要接通,要求断开就得要断开。但是,又不能太敏感了,还要稳定,这个稳定,说的是你接上了就得接牢靠,别旁边一拉日光灯你就断,那还不乱套了?

  但是,因为可以参考的技术资料太少,各家计算机厂做出来的电路五花八门,大多数不是过于敏感就是过于稳定。

  老跟这类玩意儿打交道,感觉一定妙不可言。

  我们现在都说计算机是“聪明的笨蛋”,因为它可以记住千千万万的数字,但如果程序有一点儿错误,也不知道拐弯。但我们早期研制计算机的时候,计算机不但和现在一样不知道拐弯,而且脑筋也经常出错—本来应该通的电路中间因为什么干扰忽然就变成断了,本来断的电路不知怎么的忽然就通了,存储的数据自然乱作一团。

  那时候试制的计算机不是聪明的笨蛋,干脆就是一个笨蛋,而且还有点儿躁狂。

  夏先生下了极大的功夫解决这个问题,依靠的无非是电容和电阻,以求最合理地匹配和设计线路,在稳定和敏感中取得最大限度的平衡。

  这个活儿,不但要有非常聪明的头脑来设计,还要有极大的耐心找出一个个设计的问题,将它们否决掉继续改进,直到找到最佳方案。这很像爱迪生试验电灯,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工作才能理解爱迪生发明电灯是怎样的过程。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才找到可用的灯丝,但并不是表示随便抓来1600种东西乱试一气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答案。那样天才只要99%的血汗就够了,剩下1%的灵感是不需要的。每一次试验,爱迪生肯定都是按照要成功的模式投入心血的。

  长城203所用门电路的设计,经历了几百次优化,每一次,都要同样地投入心血。

  这方面的工作,不是夏先生一个人干,但大家普遍认为夏先生最有耐心,最有创意。

  要算工作时间,这个人恐怕要比一般人多很多,我似乎就没有在办公室以外见过他。现在理解起来,是夏先生对他的那一摊儿东西乐此不疲,别人看他辛苦疲劳,他却乐在其中。

  夏先生虽然聪明,但不是书呆子,他是个人情练达的人,而且很有个性。

  那个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实际是分级别的,夏先生是一等奖。够荣耀的吧?连一个研究室的同事都跟着自豪。夏先生却拒绝领奖—他既不是谦虚也不是故作姿态,理由怪得让人哭笑不得。夏先生说,我研究这个是因为兴趣所在,所以,取得了成果也不要奖。

  这人要是宋朝的,或者牛顿那个时代的,有这样的说法也就罢了,可他是生活在当今这个纷繁的世界,这样独特的世界观,足以让人记忆深刻。让人知道商品经济主导的社会,仍然有人为了兴趣而不是别的什么在作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报》 (2014-08-01 第11版 学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18704.html

上一篇:日记摘抄(9)----关于大合唱
下一篇:学术报告预报:邂逅文献计量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2 张骥 lrx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