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人生”和百年国史
武夷山
中华读书报 2013-12-18
我一直喜欢读口述作品,无论是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采访、撰写的《李宗仁回忆录》,还是美国学者特克尔的《美国梦寻》,都读得津津有味。由于记忆失真,由于为尊者讳、为逝者讳等多种原因,自传的可信度难免要打一定的折扣。相比之下,有专业历史学者参与的人物传记,由于历史学者做了大量考订、求证、分析等工作,可信度应当高于自传。
前不久,我有幸获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第一批出版的10册图书,先看哪一本呢?我决定,先选所涉领域是我自己不熟悉、但传记作者很熟悉的一本书,于是,选定了《山水人生:陈梦熊传》。陈先生从事的水文地质科学是我完全不了解的,但本书作者张九辰是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她本来就专擅于地质学史研究,早在2000年就结识了陈院士。更重要的是,远在中国科协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之前,2006年的时候,张九辰就与陈院士商量,以他本人自述的形式撰写一本个人传记。他们两人的熟悉程度显然为坦诚的访谈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
读完此书,我的第一感受是:阅读本书的最大益处不在于能加深对中国水文地质科学发展史的了解,而在于能更真切、更细微地把握中国的百年发展史。
陈梦熊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陈金镛曾任南京金陵神学院提调(相当于院长),与著名的司徒雷登是好友,后者担任神学院的外方领导。母亲蔡灵恩养育了五个女儿和五个儿子。她识字不多,能读报纸,但更喜欢看电影,直到晚年还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岳父沙孟海是著名书法家,曾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等机构担任要职。他的三哥陈梦家20岁的时候,编选了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卞之琳等18人(包括他本人)的80首诗,结集为《新月诗选》,故这些人被称为“新月诗人”。他的其他兄弟姐妹多数有卓越的成就。到了1949年尤其是“文革”开始之后,他这样的家庭背景可就倒大霉了!陈梦家在文革中受尽侮辱,三次自杀,最终身亡。陈先生长期下放劳动。陈梦熊的夫人沙频之在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臂骨都被打断了。他们的家在北京,但她被关押在河北好几年,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去世时,她年仅63岁。这样的故事不是孤立的,而是连篇累牍地发生于很多家庭。我们一定要记住历史的这一幕。
在我国水文地质科学发展的描述方面,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段是,1973年,周总理下决心加快查清全国地下水资源。在当时一片混乱的形势下,如何才能做到呢?对策是组建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陈梦熊那时以地质部总工程师的名义,担任普查部队的技术方面的总负责人,但没有参军。普查部队有三个支队,15个团,人数最多时有1.7万人。成立9年来,他们取得了丰硕的普查成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支普查部队被撤销,部队所属各团分别移交给不同军区。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做法。可是,我们今天仍能时常见到把当年的做法拿过来用的倡议,不禁忧心忡忡。
陈先生是1991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的,时年74岁。我注意到,传记正文的8章里,对当选院士一事只字未提,只在“结语”(我理解,“结语”的文字完全是张九辰研究员写的,与采访内容无关)中提了一句。我猜测,这是陈院士刻意所为。他不在意以往的成就,一直在不断学习、研究。张九辰介绍说,陈院士长期以来坚持每年参加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地质学史年会,2010年(93岁)时,他坐在轮椅上,由他儿子推着参加了会议。2011年,他身体不适未能参会,但仍提交了一篇论文----《中国地质图书馆的坎坷经历和发展前景》。他的行为诠释了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
陈院士当年是文学青年,中学时代起就发表文章。他喜欢写作,坚持记日记,这是本书细节丰富的重要原因。这细节中,既有沉痛的回忆,又有真实的笑话。细节使得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强,细节使得历史叙述更为可信。
看完这本书后,我对另外9本书十分期待。如果另外9本书也能基本达到本书的水平,则这第一批出版可谓相当成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