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新一轮自然文学热

已有 5376 次阅读 2013-8-23 06:34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新一轮自然文学热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科技新书目》2013822日)

 

李克强的夫人程虹教授是美国自然文学的研究专家。当然,重视自然文学的,并不是只有她一个人。

201361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英国游记作家Robert MacFarlane博士的文章New words on the wild(荒野新词),回顾了过去15年来英国文学界的“新自然写作”热。这类文体的特征是:回忆与抒情交融,思考细致,观察细微。新自然写作热潮中的一些作品也获得了如潮的好评。

1999年,Roger Deakin发表了Waterlog(涝灾),叙述了作者走遍英伦诸岛众多湖泊与河流的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2002年,William Fiennes发表了The Snow Geese(雪雁),讴歌了飞行、家园与幸福。2005年,Richard Mabey发表了Nature Cure(自然疗法),描述了户外生活对自己摆脱抑郁症的折磨是多么重要。2011年,Olivia Laing发表了To the River(走向河流),这是苏塞克斯郡内的Ouse河引致的回忆。

尽管有很多自然写作作品,人们还是觉得难以给自然写作下定义,因为这类作品混杂有多种成分:回忆录、游记、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地貌学、地质学、民俗学、文学批评、心理地理学、人类学、环境保护,甚至还可能有虚构内容。Robert MacFarlane认为,自然写作的最独特之处是诗意内容、科学内容与分析性内容的融合。例如,《雪雁》有这样的句子:“作为一个整体的雁群从原野上腾空而起,一万双翅膀同时扑动,那景象好比人们在拍打地毯,去除积尘”。这是多么生动的描写!同时这也是对鸟类迁徙的生物力学的探究。

不过,这一特点也算不上新特点。二战结束后,美国陆续出现了几位可归属于自然写作的名家,如《沙乡年鉴》(1949)的作者利奥波德,The Immense Journey(壮丽的旅程,1957,该书销售量达百万册)的作者Loren Eiseley,《寂静的春天》(1962)的作者卡逊,他们的文字魅力都在于,将最新科研成果与第一手的叙事紧密结合。

从总体上说,美国的自然写作一直比较顺畅,而英国的自然写作则常常受到质疑,甚至轻慢,这类作品有时被指责为“反动”(真想“天人合一”啊?你想阻碍工业化进程吗?),有时被指责为过分多愁善感。尽管如此,英国自然写作作品中仍诞生了一批佳作,例如,J. A. Baker1967年发表的The Peregrine(游隼),Nan Shepherd1977年发表的The Living Mountain(有生命的山峦)。

那么,英国自然写作为什么热起来了呢?Robert MacFarlane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摆脱现状的心理,现在人们整天生活在人为控制的环境里,老坐在电脑跟前,就必然渴望走向荒野,走向大自然;另一个是全球生态危机,凡是关心人类未来的人,一般都愿意读自然写作作品。2011Melanie Challenger所发表的On Extinction(论灭绝),2012Caspar Henderson所发表的The Book of BarelyImagined Beings(极少进入想象的存在物之书),都是关切全球生态危机的产物。

美国学者John Felstiner2009年发表一本著作,题目是《诗歌能拯救地球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自然写作的潜在价值依旧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它直指人心,唤起我们的希望、美感和惊异感。如果人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更可能是由于感受到了威胁,而不是由于受到诺言的感召。我们不热爱的事物,就不会千方百计去加以拯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19030.html

上一篇:不能只挑好的指标来报道
下一篇:[转载]朝胜观察:节
收藏 IP: 219.142.244.*| 热度|

29 许培扬 李泳 张洁 鲍海飞 赵美娣 张南希 汪晓军 翟自洋 曹聪 曹俊 刘钢 徐耀 赫荣乔 史智才 李天成 俞立平 庄世宇 郭卫 姜虹 刘玉仙 曾红 王启云 魏玉保 吕乃基 董全 陈湘明 zoujinkexue11 anran123 EroContro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