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战略成效初显
武夷山 潘云涛
发表于光明日报 2012-09-24
2012年,中国人骄傲地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千年梦想。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7000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中国“神舟”9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与海试,是863计划重大专项的成果;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则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下文简称《纲要》)确定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管窥豹,可以认为通过科技界和全社会几年来的共同努力,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效果已初步显现出来。
《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中国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要进入世界前5位。“十一五”结束年的2010年度与开端年的2006年度相比,我国SCI论文数量年均增长率19%,论文被引用次数年均增长率30%。目前,我国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其他国家,论文的整体质量在逐步提高。
《纲要》提出的另一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要进入世界前5位。“十一五”时期,我国专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年)》发布实施。发明专利申请量是“十五”期间的2.6倍;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十一五”末达到25.6万件,是“十五”末的5倍;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3.6万件,是“十五”期间的4.3倍。
国家努力建设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据我们2012年2月的统计,多年来,产学研合作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情形大幅增加。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实施以来的所有9087个获奖项目中,有470个项目是产学研合作的成果。产学研合作获奖项目占当年获奖项目总数的比例,1985年为2.64%,2006年时不到8%,2011年则高达17.57%。
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回顾过去,我们除了关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投入、产出以外,还更应关注与创新相关的环境因素。在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下,近年来,人们投身科技创新事业的热情不断高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队伍中不仅有专职科技人员,还有普通劳动者。农民工赵正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事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他研制的“塔桅式机械设备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基础”入选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这里只举一个例子。中医药是根据中国先人的原创思维发展演化而来的,是能够反映“自主创新”的最典型领域之一。在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13项中医药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这些获奖项目都直接或间接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十一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中医药研究项目的资助力度大幅提高,由“十五”期间的1.77亿元提高到6.25亿元。
总之,从《纲要》2006年问世后的实施效果来看,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特别是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振兴装备制造业、探月工程、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重大项目中,科学技术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科技创新、科技应用、创新环境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整体而言,我国正在按照《纲要》确定的方向,坚定地向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迈进。
(作者均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