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之譬喻来自何处? 精选

已有 22690 次阅读 2011-4-8 07:05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之譬喻来自何处?

武夷山

 

有人认为,牛顿说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讽刺胡克,因为胡克个子矮。

另一种更靠谱的说法是这样的:

早在1159年,John of Salisbury (博主注:11201180,英国著名作家)就写道,是Bernard of Chartres  (博主注:法国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生年不详,卒年在1124年之后)最先提出了矮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譬喻。

后来,在13世纪建成的法国沙特尔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南端十字耳堂的染色玻璃窗上,绘有希伯来文圣经里提到的四个先知,他们的肩膀上分别站着《新约》中提到的四个福音传教士: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

牛顿在167625日提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的就是这个譬喻。

(出处:Rafael Balón-Moreno et al., The pulsing structure of science: Ortega y Gasset, Saint Matthew, fractality and transfractality,  Scientometrics, 2007, 71 (1): 3-24

 

另外,曹天元在《上帝掷骰子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一书中也谈到了这个譬喻的来源(http://www.taisha.org/bbs/thread-512254-4-1.html):  

 

早在12世纪,伯纳德(Bernard of Chartres,他是中世纪的哲学家,著名的法国沙特尔学校的校长)就说过:“Nos esse quasi nanos gigantium humeris insidientes”。这句拉丁文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都像坐在巨人肩膀上的矮子。这句话,如今还能在沙特尔市那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的窗户上找到。从伯纳德以来,至少有二三十个人在牛顿之前说过类似的话。

牛顿说这话是在1676年给胡克的一封信中。当时他已经和胡克在光的问题上吵得昏天黑地,争论已经持续多年(可以参见我们的史话)。在这封信里,牛顿认为胡克把他(牛顿自己)的能力看得太高了,然后就是这句著名的话: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里面的意思无非两种:牛顿说的巨人如果指胡克的话,那是一次很明显的妥协:我没有抄袭你的观念,我只不过在你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这才比你看得高那么一点点。牛顿想通过这种方式委婉地平息胡克的怒火,大家就此罢手。但如果要说大度或者谦逊,似乎很难谈得上。牛顿为此一生记恨胡克,哪怕几十年后,胡克早就墓木已拱,他还是不能平心静气地提到这个名字,这句话最多是试图息事宁人的外交词令而已。另一种可能,巨人不指胡克,那就更明显了:我的工作就算不完全是自己的,也是站在前辈巨人们的肩上--没你胡克的事。
  更多的历史学家认为,这句话是一次恶意的挪揄和讽刺--胡克身材矮小,用巨人似乎暗含不怀好意。持这种观点的甚至还包括著名的史蒂芬.霍金,正是他如今坐在当年牛顿卢卡萨教授的位子上。
  牛顿还有一句有名的话,大意说他是海边的一个小孩子,捡起贝壳玩玩,但还没有发现真理的大海。这句话也不是他的原创,最早可以追溯到Joseph Spence。但牛顿最可能是从约翰.米尔顿的《复乐园》中引用(牛顿有一本米尔顿的作品集)。这显然也是精心准备的说辞,牛顿本人从未见过大海,更别提在海滩行走了。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大的河也就是泰晤士河,很难想象大海的意象如何能自然地从他的头脑中跳出来。

我谈这些,完全没有诋毁谁的意思。我只想说,历史有时候被赋予了太多的光圈和晕轮,但还历史的真相,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不论那真相究竟是什么。同时,这也丝毫不影响牛顿科学上的成就--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30725.html

上一篇:温习殷海光
下一篇:为什么黑人选手跑得快,白人选手游得快?
收藏 IP: 219.142.130.*| 热度|

29 武京治 刘立 许培扬 吉宗祥 李侠 李泳 肖重发 刘玉仙 王号 张檀琴 刘用生 陈湘明 鲍海飞 谢鑫 蔣勁松 毛培宏 俞立平 陈绥阳 余世锋 杨学祥 钟炳 王桂颖 邢志忠 姜洪洲 陈凯华 魏玉保 xmhu xqhuang vigorous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