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围棋与科学家

已有 10068 次阅读 2007-6-20 06:48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围棋与科学家

武夷山

(发表于<科学时报>200442)

著名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说过,如果宇宙中有其他智慧生物,他们一定会下围棋。这恐怕是对围棋的最高赞赏之一。国外有人估计,全世界大约有3亿人下围棋。70年代上半期,日本的围棋爱好者就达到1200万人,1998年下降到390万人,近年又有回升。有中国人估计说,中国围棋人口约1000万。也许,3亿那个数高估了,1000万则低估了。不管怎么说,中国仍然是围棋的沃土。美国围棋协会的会员仅有2000人,占总人口的10万分之一。尽管美国围棋爱好者人数不多,但是他们很活跃。美国围棋协会2000年创办了《美国围棋电子版杂志》,可免费订阅,网址为http://www.usgo.org/e-journal.asp

科学家们靠脑子吃饭,他们天生地喜欢各种智力游戏――桥牌、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等等。中国自古至今,喜欢围棋的各界名人数不胜数,文学家如汉朝的班固,唐朝的杜甫,政治家如宋朝的王安石、寇准,科学家如《梦溪笔谈》的作者、宋朝的沈括。当代的文学家严文井,第一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院士也是围棋爱好者。据说,杨振宁每次去香港,金庸总要设宴款待,然后二人对弈一番。

会下围棋的外国著名科学家,据说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数学家约翰.纳什,计算机科学创始人之一图灵,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等。围棋的一个棋局可视为由更小的棋局所组成,这一点,据说对组合博弈论的创始人、现任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学家Erwin Berlekamp很有启发。还有人认为,数学中“超实数”概念的诞生,也与围棋有关。

围棋发源于中国,它浸透着中国文化气息,其中国味儿似乎比中国象棋还要浓。开局之前,棋盘上空无一子,如佛教之“空无”。下围棋,不以吃子为目标。相形之下,国际象棋的最终目的是擒杀对方国王,散发出马基雅弗利的味道。

一些科学家想到,既然围棋与国际象棋的文化气息不一样,也许就可以利用这个差异来进行脑科学的研究。200210月荷兰出版的杂志《认知脑研究》发表了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达人教授与美国科学家的共同研究成果。他们观察了下围棋者和下国际象棋者的脑功能核磁成像,发现下围棋时,右脑活动占优势,下国际象棋时左脑活动占优势。无论下那种棋,都没有用到与智力关系密切的脑区――前额叶。这一发现是很有意思的。不过,我不知道这个实验具体是如何安排的。假如参与实验的下围棋者多数为中国人,下国际象棋者多数为美国人,则这一实验设计还不太理想。因为,由于中国文字接近于图形,中国人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可能右脑变得易于被激发了。

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学家,也少不了打益智游戏的主意。他们鼓捣出的超级计算机“深蓝”所达到的智能水平,已经可以向国际象棋国际大师叫板,但是迄今为止,计算机围棋程序乏善可陈,这是因为,围棋的可能棋局变化是国际象棋的1040倍!可以想见,今后会有更多的科学家接触围棋,科学家与围棋的关系会走活。

 

参考文献

1Robert T. Myers and Sangit Chatterjee, Games of Go: Culture and Science, Science and Culture, 2003, 69 (7-8): 240-246

2、陈祖德,《境界――关于围棋文化的思考》序言,http://shy.taiwango.org/article/jj/jj_00.htm

3、米舒,武侠与围棋,http://www.wenyi.com/literature/wuxia/wxyj/wxywq.htm

4、下棋与聪明无关?易得资讯,2003124

5、漫画煽起的少年围棋热,http://jin.jcjc.or.jp/nipponia/nipponia22/zh/trend



谈谈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501.html

上一篇:医生,刀下留人!
下一篇:诗赞物理,少长咸宜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6: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