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功夫在外――我的口译体会

已有 12462 次阅读 2010-6-6 16:10 |个人分类:译海扁舟|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武夷山

 

[游客]jiangxidong [2010-6-6 14:42:43] ip:202.192.80.*    删除  回复

武老师可否请教一下学口译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对口译很感兴趣自学了一年,听力已基本可以听懂国外广播。如何有效的去练习口译呢?谢谢!

 

我没有受过翻译方面的任何科班训练,以下所说内容完全是自己摸索的,仅供参考。

一、             功夫在外――口译与笔译的关系

口译与笔译关系密切,单独学口译能学到什么程度?我有点怀疑。我自己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总是把自己喜欢的课文(尤其是选自经典作品的)译为中文。我们科技信息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翻译、摘译、编译国外的书刊、报告。因此,我笔译练得较多。这样,在口译时,我的中文语句与词汇的组织与表达自然而然就比较好。曾有人这样夸奖我对一次英语课程的口译:“只要把你的口译内容笔记整理一下,不用编辑,就是很好的讲义了”。我见过某些海归的口译,他们当然听懂了原文,但由于长期不用中文写作,中文语言的组织就比较弱,因而翻译效果很糟糕。

二、             功夫在外――口译与词汇量的关系

词汇量的重要,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一个关键词汇听不懂,全段话的理解都受影响。有时,人家举例子时用了8个词,你只听懂两三个,尽管你可以用“等等”来掩饰那几个听不懂的词,但毕竟,这样的表达效果要大为失色。

更重要的是,词汇量的背后,是知识面。比如,若你没有掌握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即使你背会了很多心理学词汇,在口译时碰到心理学内容,仍然不明白人家在说什么。

为了掌握多学科的词汇,大量阅读原著是个好办法。自然科学各学科的词汇之掌握,我主要靠读科普著作。社科人文各学科词汇之掌握,我主要靠读大学课本。我读过的英文大学课本所涉及的领域至少包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行为科学、未来学,等等,而且每个学科都读了不止一本,例如,人类学方面,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课本都读了。

三、             功夫在外――口译与事前准备的关系

毛泽东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这话我牢记着。即使待口译的内容是我很熟悉的,我也要向翻译任务委托方索要演讲者的报告文字稿,事先研读。实在要不到文字稿,我就到图书馆去查找此人发表过的东西,了解其学术思想的要点和语言风格。

一般说,没有准备,我是不敢上场的。

四、             功夫在外――口译与速记要点的关系

记忆力再好,也不可能把人家整段话都记住。因此,需要迅速将“关键词”记下来。我的做法是,直接记下已经在我脑子中翻译成中文的关键词:人名、数字、年代、事件,等等,还有,一边听,一边理出了一些逻辑关系,我就赶紧在记录纸上用箭头或其他符号将有关的关键词给勾连起来,这样,翻译时就脉络清楚了。一场口译下来,我的记录纸有一大摞。

记录速度与技巧,是口译之外的功夫。从小学起,老师就要求我们听报告要做记录,我就练得越记越快。有窍门,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简化为“毛线”(并非我的发明),等等。一次,这一简化法被老师发现了,批评我说:“太不严肃了!”

五、             虚心学习,积累经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们的词汇量再大,在专业领域内仍比不过业内专家。记得有一次口译结束后,一位大学管理系的老师对我说:你翻译得很好,只是你刚才将industrial relations翻译成“工业关系”了,而我们业内习惯翻译成“劳资关系”。只要我们虚心求教,虚心接受批评,就能不断长进。

经验积累很重要。第一回做口译与第100回做口译大不一样。那么,机会哪里来呢?我的态度是:只要有人肯让我练,我宁愿义务劳动,不收翻译费。这样,机会自然比较多。很多年前,一次我到中科院政策所去,坐在第一排听一位著名科学哲学家做报告,在台上的译员有时候翻译“卡壳”的时候,我还给他帮忙。他发现,我是属于有一定口译水平的,刚好他当时急着要去美国驻华使馆办签证,在中间茶歇时他对我说:“一会儿请你帮我翻译得了,我要去美国大使馆”。于是,我居然当仁不让地翻译了下半场。当然,我是分文不取的,纯义务。这种情况属于短兵相接,不可能事先准备。但从前半场的情况来看,报告者没有难懂的口音,所讲内容我比较熟悉,于是我就敢于披挂上阵了。

最后想说一句话:口译太累了,是年轻人的活。我庆幸,自己在年轻时曾经不辞辛苦尝试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32744.html

上一篇:世事是什么剧?
下一篇:因出差,从7日起休博一周(无正文)
收藏 IP: .*| 热度|

61 唐久英 刘华杰 王晓明 黎在珣 刘全慧 孟津 王桂颖 章成志 任胜利 阎建民 吴雄斌 梁进 王应宽 张檀琴 罗帆 程光伟 俞立平 赵凤光 杨远帆 梁智鹏 梁建华 曾纪晴 钟炳 王修慧 杨秀海 周春雷 卜王辉 陈国文 毛克彪 刘立 晏燕华 方晓汾 陈苏华 刘颖彪 黄晓磊 刘圣林 陈永金 杨芳 王启云 苗元华 柳东阳 张天翼 贺天伟 张芳 魏玉保 陈湘明 许文婕 张旭 鲍海飞 李泳 田仁飞 刘宇 虞左俊 张少雄 李毅伟 柏舟 刘广明 焦宏远 夏飞 张乾 ffy

发表评论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8 0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