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东荪提出的中国思想20对常用范畴
武夷山
《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发表萧延中的文章《中国思想研究的独特视角》(http://news.blcu.edu.cn/detail.asp?id=4517)。文章介绍说,哲学家张东荪(1886-1973)1946年归纳出以下20对中国思想的常用范畴:
有 / 无
本 / 末
顺 / 逆
反 / 复
阴 / 阳
实 / 虚
离 / 常
正 / 负
先 / 后
始 / 终
同 / 异
主 / 从
自 / 他
分 / 合(全)
内(中)外
上 / 下
公 / 私
治 / 乱
体 / 用
能 / 所
资料来源:张东荪《知识与文化》,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P.130-131.
我个人认为,这些范畴其实是由“阴阳”所统领的,张东荪概括得很好。吕乃基老师之所以能将演化看成是由进化与退化共同组成的(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700),恐怕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中国传统思想中“阴阳”范畴的影响。没有这种范畴观,很难这样子看待演化。同理,邓小平能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恐怕也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关。一个思维方式已经完全西化的人,不可能提出这样匪夷所思的解决方案。
作为对照,下面是张东荪概括的 西方思想55对常用范畴(除了两处黑体字是我翻译的以外,其余是萧延中先生翻译的)。
singular(单一的)/plural(复数的)
independent(独立的)/dependent(依赖的)
positive(积极的)/negative(消极的)
determinate(断然的)/arbitrary(无常的)
subjective(主观的)/objective(客观的)
causal(因果的)/reciprocal(交互的)
partial(部分的)/total(整体的)
creative(独创的)/given(馈赠的)
extensive(广阔的)/intensive(密集的)
integral(整合的)/divisible(拆分的)
existential(现存的)/subsistent(固有的)
natural(自然的)/artificial(人为的)
immanent(内在的)/transcendental(直觉的)
structural(结构的)/functional(功能的)
relative(相对的)/absolute(绝对的)
analytical(分析的)/synthetic (al)(综合的)
particular(特殊的)/universal(普遍的)
general(概括的)/conditional(实况的)
abstract(抽象的)/concrete(具体的)
dynamical(动力的)/static(静力的)
formal(形式的)/material(质料的)
simple(单一的)/composite(复合的)
original(本原的)/derivative(派生的)
eternal(永恒的)/temporary(暂时的)
actual(现实的)/potential(潜在的)
identical(同一的)/different(差异的)
real(真实的)/possible(可能的)
conjunctive(结合的)/disjunctive(分离的)
essential(基本的)/accidental(附属的)
constructive(建构的)/destructive(毁坏的)
implicit(含蓄的)/explicit(明确的)
limit(限制的)/unlimited(非限制的)
qualitative(质量的)/quantitative(数量的)
generic(统属的)/specific(具类的)
immediate(直接的)/mediate(中间的)
in principle(原则的)/on occasion(殊宜的)
active(主动的)/passive(被动的)
intrinsic(原本的)/extrinsic(附带的)
substantial(实质的)/relational(关系的)
a priori(优先的)/a posteriori(置后的)
homogeneous(同质的)/ heterogeneous(异质的)
similar(相似的)/dissimilar(不同的)
necessary(必需的)/contingent(有条件的)
elementary(初步的)/fundamental(根本的)
finite(有限的)/infinite(无限的)
rudimentary(初始的)/final(最终的)
mutual(相互的)/parallel(平行的)
definite(限定的)/indefinite(非限定的)
in itself(自我的)/by other(他者的)
major(主要的)/minor(次要的)
internal(内部的)/external(外部的)
come to be(being) (逐渐生成)/ cease to be(non-being) (不再存在)
present(在场的)/absent(缺席的)
as means(作为手段)/as end (作为目的)
ideal(理想的)/real(现实的)
萧延中先生说得很好:
中、西思想体系之间的明显差异,在于划分范畴的标准有所不同,而其背后则隐藏着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上述所谓“思想轨型”,其实就是指“思想”(借助于语言)被“安排”在这样一个范畴框架之中运行。每一种框架都会产生不同的逻辑,这种特定的逻辑决定了思想的不同性质,但它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分,也不涉及对错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