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手头的工具将事情做到最好 武夷山 |
(发表于《学习时报》2006,8,28) 在我们这个求新求变的时代,人们往往将先进的、甚至是自动化的仪器设备视作科研的基本条件。经济实力差一些的地方或单位,往往自认为提高科研实力是没有希望了。其实,在某些情况下,没有所谓先进的仪器设备,未必就出不了好成果。 弗雷斯特. 米姆斯三世是美国的一位高水平的“票友”科学家。他发明了一种便携式仪器,用以测量紫外辐射和臭氧层。一开始,他只是在得克萨斯州他自己的家里进行测量。后来,他在全世界设点,联合志同道合的伙伴们采用他的仪器进行协同测量。1991年,他发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卫星测度的臭氧层数据与他的数据不一致,就通知了NASA。NASA的官员根本不相信,对米姆斯说,要么是悬浮物质造成了你的测量误差,要么你的仪器有问题。米姆斯又四次走访了地处夏威夷的罗阿. 莫纳天文台,因为那里的臭氧测度仪器是世界一流的。结果证实,NASA的卫星数据不准。最后,NASA终于承认了错误,是卫星偏离轨道造成了测量误差。NASA的几位科学家提出,愿意与米姆斯共同撰写一篇论文讨论这个问题,但NASA的领导不同意。米姆斯就一个人撰写了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有一回,米姆斯问加拿大著名臭氧层研究专家詹姆斯 凯尔, 为什么加拿大科研人员对地面臭氧浓度的测量水平要远远好于美国人呢? 凯尔的答复是再简单不过了: 因为加拿大供不起卫星。米姆斯的深刻体会是:既然我们票友科学家没钱购置职业科学家所拥有的那么高级的研究手段或工具,那么我们只好利用手头的工具将事情做到最好。他也确实做到了。[1] 法国几位科研人员分别以“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和“法国生物医学研究局”为检索入口,对比了汤姆森科技公司用自动化手段编制的“基本科学指标”(ESI)给出的结果和他们自己手工检索的结果,发现了相当大的差异。根据ESI,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下属科研机构发表的论文中,有253篇进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档,法国生物医学研究局下属科研机构发表的论文中,只有117篇进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档。而细致的手工检索表明,英国进入1%档的应为513篇,法国应为535篇。换句话说,对于英国的数据,有50%的漏检,对于法国则是80%的漏检。漏检的原因,是计算机没能把所有下属机构都归并到上一级机构中去。[2]可见,在这一情形中,计算机尽管干活很快,但完成活计的质量不高。我们不能迷信计算机。 为什么先进设备有时倒不利于科研呢?设计先进设备,本来是为了延伸、增强人的感官,进行更好的观察。可是,有些科研人员逐渐习惯于依赖机器设备,甚至迷信机器设备,自己反而不再观察,不再亲历亲为,于是科研发现的敏锐力大大下降,越来越找不到感觉。许多大科学家都认为,亲身观察是至关重要的。19世纪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一次在乡间散步时,发现一块土壤与周围土壤颜色不同,就问老乡是怎么回事。原来,前一年这里埋了几只死于炭疽病的羊。巴斯德注意到土壤表层有大量蚯蚓带出的土粒,他猜测,蚯蚓从土壤深层爬到表层,有可能把羊尸体周围的腐质泥土和泥土中含有的炭疽病芽孢带上来。于是,他用蚯蚓所带的泥土给豚鼠接种,豚鼠果然得了炭疽病。[3]如今有很多生物学家整天呆在屋里,接触、处理的都是计算机产生的数据,也许倒做不出像巴斯德这样的发现。 因此说,科研条件较差不一定是绝对的坏事,如果我们善于选准合适的题目,在有限的条件下勤奋而巧妙地工作,仍有可能取得令人艳羡的成绩。当然,本文的目的并不是反对改善科研条件。 参考文献 [1] Interview, The Outsiders, New Scientist, 2006, 189 (2535): 44-46 [2] N. Haeffner-Cavaillon et al., automated grading of research performance clearly fails to measure up, Nature, 2005, 438 (7068): 559 [3] Http://juang.bst.ntu.edu.tw/art%20science/ASI08/htm, 2006年3月29日检索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