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与论文合著者的一次讨论(2010)

已有 1775 次阅读 2024-4-10 06:38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与论文合著者的一次讨论(2010)

武夷山

 

1、修改意见见附件。我认同文章观点,我的修改意见属于枝节性、表述严谨性方面的。是否接受这些意见,你定,因为文章定稿也是你来做。

2、“如果科学不能包容,就让文化包容;如果文化不能包容,就让社会包容;如果社会不能包容,就让历史包容,而自主创新将创造新的历史”之表述极好,是否放在文章最后?现在的文章结尾平淡了些。

3、还有两处未说得很清楚。

    一是糟粕与精华的关系问题。是否明确指出:目前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客观效果是丢弃了传统,故不可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历史限制,而且,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也有螺旋形的趋势。此时(此地)视为糟粕的,另一时段(地域)可能就被视为精华。

    二是中国传统的某些内容确实妨碍了现代科技的发展。现在文章中的表述似乎过于绝对化。

4、我认为还可以突出一下两个观点:

(1)创新文化中最宝贵的一点是“全方位的无限”(弗里曼. 戴森一本书的标题)——向各种可能性充分开放,而不是认准某条路才是“道”。所谓“宽容失败”的本质,就是不要因为一次或几次失败,就认为该方向的探索是死路一条。向各种可能性开放,当然包括向传统开放。总起来说,中国文化传统是比较开放的,而西方文化传统反而相对封闭。面对全球危机和挑战,需要创新,为此,可供利用的原创性资源越多越好,则各种文化传统都是宝贝,每一民族都需要“各美其美”(费孝通)。

(2)任何创新都源自继承与学习,中国文化创新则必然源自对自身传统的全面继承(而不是仓促地搞什么取舍),所以需要补课。佛教中国化成功,是因为当时自身文化较强,可以吸取别人营养而为我所用。西学中国化不成功,部分原因在于异质性太强,我们要排异;另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自己抛弃了传统,结果,吸收别人营养的主体都缺位了。李敖说过:各自的传统好比头发,创新好比设计各种发型。谁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就是光头,还有什么发型可言?还有什么创新可言?

    总的感觉,现在讨论“创新文化”较透,而对于“中国文化怎么创新?”的问题讨论不足。但篇幅有限,有待将来吧。

 

    附件中还有我前天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编辑部对我原稿删节较多,删得上气不接下气了。你若觉得此文某些地方可以穿插到“创新文化”一文中,就穿插一些,不勉强。

祝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28943.html

上一篇:[转载]科学网—学术评价最大标准是“心中那杆秤”
下一篇:与一位研究生的交流(2010)
收藏 IP: 219.142.145.*| 热度|

5 郑永军 尤明庆 马丽丹 杨正瓴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