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是美丽的 第568期(2022.11.24.)
主编:许祖云(xuzuyun09@163.com nsfz58)
[校史人物]
我家三代六人与南师附中之缘
俞邃 施蕴陵 施蕴渝 施蕴中 刘静
本文包含六篇,母亲孙瑞瑾部分由子女撰写,其他五部分为自述,以年龄长幼排序。作者是母亲的大女婿俞邃、大女儿施蕴陵、二女儿施蕴渝、三女儿施蕴中以及施蕴中的儿媳刘静。谨以此文祝贺南师附中120周年华诞,表达我们对母校的感恩与怀念。
1956年,自右至左,前排父亲施士元、施蕴中、母亲孙瑞瑾;后排施蕴渝、俞邃、施蕴陵。
(一)
孙瑞瑾(1908年3月17日-1993年4月6日),1950-1964年
在南师附中任英语教师,1956年-1964年兼任教导处副主任。
母亲孙瑞瑾将毕生献给了祖国教育事业,其中在南师附中工作的时间最长久。
母亲1925-1930年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附中、上海中西女中、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附中、重庆市立中学、重庆中央工业专科职业学校、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校任教。
1950年5月,经南京大学校长潘菽教授和化学系主任张江澍教授介绍,母亲到南师附中(时称南大附中)任英语教师。1956年秋兼任教导处副主任。1964年,因年事渐高,且附中离家较远,经组织上安排,母亲转去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教英语,后任英语教研室主任。她是依依不舍地离开南师附中的。
母亲严于律己,敬业勤奋。她从来不满足于出身沪江大学的深厚英文造诣,总是在工作中不断改进求新。她与其他几位英语老师一道,将附中的英语教学保持在公认的中等教育一流水平。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要,中学在外语教学中强调俄语的重要性。母亲根据组织上的要求和安排,转而又学俄语。那时母亲已40多岁,每天大早练习阅读,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母亲为人师表,有口皆碑。附中一些老师和学生曾写下了亲切的回忆。
吕鸣亚老师撰文说,他1953年到附中任教,自己并未受师范专业教育,心中有些害怕。“这时,孙老师了解到我的苦衷,给予我热心的帮助,指点我如何备课和上课。孙老师不仅在教学上帮助我,还在生活上关心与爱护我。1956年我结婚时,孙老师就是我的证婚人。”他还讲过一段趣事,孙老师曾让他穿上施士元先生(我们的父亲)留学法国在居里夫人门下就读时的珍贵西装,体面地出席了一次庄严的社会活动。
袁金华老师回忆说,1956年他到南师附中工作,有一次孙瑞瑾老师找他,说附中当年初一要招收一个工农子女班,目的是贯彻党的“向工农子女开门”的方针,要他担任班主任。“孙主任指导我做班主任首先要爱护学生,要从学习到生活处处关心他们,同时又严格要求他们,只有严格要求,他们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在我第一次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第一次接受工作任务的时候,孙主任给我讲了教育的真谛。”
1966届张三力同学回忆:“1960年我刚入学的时候,第一次见到孙瑞瑾老师是在东三楼一楼的教导处门外,记不得做了什么调皮捣蛋事了,心里有点紧张。结果孙老师微笑着跟我谈话,我觉得她说的都是对的,这样就认识了。初中我住校,经常在校园里见到孙老师,每次她都是点头微笑。有时她会叫住我,问问学习和当三好生的事,让我感到是长辈对孩子的关心和教导。孙瑞瑾老师的微笑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1968届李维民同学在回忆中详细讲述了孙老师指导他练钢笔字的情景,说“孙主任让语文老师徐远凡专门写正楷字给我当字帖。每天把完成的练字作业交到教导处给她检查,每天批阅;又督促我每周六晚把她批阅过的练字本带回家让我妈妈签字,下周一再交给她老人家看。至今我们都已步入老年,回想起来,当年施伯母的教导使我终身受益匪浅。”
上世纪50年代印度尼西亚排华,大批爱国华侨回国。南师附中来了许多侨生,母亲负责对他们的管理教育。母亲把自己的爱给了这些侨生,甚至曾在一个冬天亲自领着两名侨生到山西路百货公司选购棉衣裤。后来成为江苏省人民医院著名医生的廖铭扬大夫,就是侨生之一。多年后,我们的父亲安装心脏起搏器需做手术,因年老血管弯曲,手术难度很大,多亏了廖铭扬医生,手术十分成功。我们对廖医生表示感谢,他深情地讲起了当年在南师附中孙老师如何关爱他们。
母亲的为师风范随处可见。南师大外语系王海如老师曾回忆说,孙老师“是一位谦虚的好人,心地善良。64年底我右肾手术,她认为出院后回上海于身体不利,主动提出到家里休养一周。她完全把我像自己女儿一样看待,今生今世我都难以忘怀,永远铭记在心。”
母亲对工作总是那样认真,不断追求进步。1956年3月由沙尧校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更是时时处处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1958年母亲负责南师附中的农场,工作繁忙,连续几个月住在农场不回家。那段时间因生活不规律,将胃搞坏了,常常胃痛,她却默默地坚持工作。
母亲直到晚年,仍坚守岗位,尽力奉献。1977年母亲年届古稀,受南师大委托出差去北京,先后走访了北京大学、北京外语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了解英语教学经验,索取最新英语教材。北京外语学院胡副院长在会见她时称赞说:您老这么大年岁,还为教学奔波,实在令人敬佩!
作为老师,母亲首先对子女严格要求并言传身教。母亲自强不息,举止儒雅,礼貌待人的品格和风度,对三个女儿的成长有极大影响。母亲始终强调,做人要正派,要有真本领,要有自己的业务专长。母亲没有儿子,要求三个女儿在事业上和男子一样奋发有为。
母亲走过的85年人生道路,既崎岖坎坷,又光彩夺目,是同我们祖国的命运、同祖国的教育事业息息相通的。她自幼受到《论语》《孟子》《春秋》《左传》孔孟哲学思想影响,在沪江大学形成平等博爱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最终在共产党的培育下和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母亲的一生,是一位忠心耿耿、成就卓著的教育工作者的一生。她热爱教育事业,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人民教育,并且栽培三个女儿成功地坚守在高等教育岗位。母亲以她精湛的业务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桃李满天下,异口同声都说孙老师好。
《扬子晚报》以“教育家”称谓发表母亲去世的讣告,老人家是当之无愧的。
(二)
俞邃,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调研咨询组专家、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1950年2月-1953年7月就读于南师附中。
我出生在苏北南通地区的一个农村,1944年小学毕业后辗转经历了抗日战争后期的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解放战争时期的栟茶中学、如东中学和平潮中学。南京解放后,随军渡江到南京工作的兄姐决定将我接到南京读书,以便在名校深造,也弥补他们参加革命而未能受高等教育的遗憾。1950年1月,我被姐姐从南通平潮中学接到南京。我是中共党员,经南京军管会文教委介绍到南大附中(南师附中前校名)。学校教务处老师见了我在平潮中学的优等成绩单,嘟囔了一句“这个学校!要考试。”2月,我考进附中。
我跨进附中校门,感觉别有洞天,学府气派,特别新鲜。学校档次高,环境美,老师风度儒雅,学生潇洒活跃,还流行说一口四川话。那时男女生分班,我被分在初三丙班。同学们对我热情相待,并不介意我是“乡下佬”。有一天我刚进教室坐下,一群同学挤到我教室门口,探头打量我这个少年党员啥模样,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我们这个年级的同学堪称人才辈出,后来涌现了中外院士(如刘永坦、孙钟秀)、将军、教授和高级行政管理干部等一批优秀人才。
我在南师附中的三年半,是我人生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难忘怀的岁月。
一方面,我在政治上得到健康成长。我初进附中时,学校党支部有5名党员,教师党员陈克(专职支部书记)、刘英杰和许志和;学生党员高三级的汤滨(支部副书记)和王鸿樟。加上我共6名党员。同年3月李夜光同志进附中,几乎同时陈克同志调走,党支部还是6人,改由刘英杰同志任书记,许志和同志任副书记。汤滨和王鸿樟暑期毕业,一段时间支部就是刘、许、李和我4人。附中党支部有别于其他中学的党支部,不列入市教育局党组织系统,直接隶属于市委学区党委中学分党委,因此能经常直接听到南京市委领导同志的报告。
如今已是百岁人瑞的刘英杰同志,对我严格要求,从多方面精心栽培。年仅26岁辞世的许志和同志,业务精湛,讲课精彩,指导我多读书。李夜光同志帮我补习英文,见我经济困难,慨然将一条黄色毛毯相赠。朴实宽厚的政治课老师罗运盛同志后来入党,也曾给过我许多关心。他们合力支持我成长,使我有可能经过担任校团委书记、当选出席全国第十五届学代会的华东区代表、担任抗美援朝南京慰问总团学生分团秘书长等,政治上和能力上得到锻炼机会。
另一方面,我在学业上打下了良好根基。全受仲老师教语文,指出我作文中“父亲从小就喜欢我”这句的语病,让我见微知著,苦修文笔,受益终生。丁文卿老师的地理课吸引我,让我了解世界,我曾与杨钟藩同学坐在校园西南侧山坡上津津有味地背诵世界地理。褚步程老师教历史课,让我从纵深认识世界历史经纬。这些都有助于我后来事业的选择与发展。英语专业的樊星白老师自身突击学俄语,为我和张居猷两人开设俄语课。我大学考进俄文系,因此才有机会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选派到布拉格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合并的刊物《和平和社会主义问题》杂志编辑部工作,从而开启了我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后来成为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南师附中还为我造就了幸福的家庭。孙瑞瑾老师成为我的岳母,少年同窗施蕴陵与我携手并进,相濡以沫逾越钻石婚。两位妹妹施蕴渝和施蕴中,一直亲切和睦相处,彼此关心体贴,使得我们这个家庭永远充满温馨和快乐。
(三)
施蕴陵,北京大学教授,1947年9月-1953年7月就读于南师附中。
我在南师附中读书的时间是1947年9月至1953年7月。初一入学时校名中大附中,南京解放后校名先是叫南大附中,随着高校院系调整改名为南师附中。附中从思想与学识两方面培育了我。
南京解放前,我还年幼,但在南京大学地下党的影响下,对国民党的腐败已有所认识。1947年南京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5.20”惨案。我清楚地记得,在我进附中后便听说高中部同学积极参加了抗议活动。这件事给我深刻教育,而且让我联想起南京解放前夕在中央大学物理系担任代系主任的父亲,他为什么坚决抵制把物理系迁往台湾。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我亲眼见到解放军进入南京城,为不打扰民众,冒着寒冷,夜宿街头。后来学校组织我们去下关参加拍摄迎接解放军进城的电影,我们一个个兴高采烈。解放军的崇高精神让我明白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解放后学校始终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学们追求进步,纷纷加入共青团。大家努力学习,掌握真本领,取得好成绩是为了建设新中国。1950年同学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抗美援朝号召,我们年级许多成绩优秀的同学报名参军参干。
由于在南师附中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我进大学不久便加入共产党。至今党龄65年,在建党100年之际,我荣获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南师附中授课老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有真才实学,且善于因材施教。附中严谨的校风,对我的影响尤其深刻。教数学的章镜月老师、教英语的徐学铠老师,教体育的金引璋老师以及管理女生宿舍的张玉清老师,留给我的印象仿佛是严父慈母。这里我要特别说一下教我们物理、对我的事业影响深远的陈杰夫等老师的指引作用。
南师附中拥有优越于其他中学的实验室,物理老师严格要求、亲自监督我们,必须自己动手,从而养成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习惯。我后来考上北大物理系并留校任教,这方面的优势得到发挥。改革开放后,我们电子学教研室研究的课题是世界最新技术,最初的研究方向是在电子通信中如何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为此系里要我主持开设了《近代无线电实验系统》这门课,拥挤在200人大教室听课的不仅是本系的学生,还有北大其他理科的学生。我的实验室是开放的,我喜欢和年轻人一起研究有关技术,让他们自己动手,他们向我学习,我也向他们学习。教育部曾委托我系召开一次全国理科有关学科的交流会,我做了介绍也展示了我的实验室,得到了有关高校老师的肯定。此后我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先进实验工作者和北京大学的先进教师。
如今我进入耄耋之年,仍在跟踪学习电子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我的老伴俞邃,是一位知名的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党龄超过70年。建党百年大庆之际,北京一所中学恳请他去给学生们讲讲他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的故事。鉴于疫情严重,不宜到现场,于是我给他制作了录像,并用视频软件做了必要的编辑,送去学校放映,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小同学们还手工制作了他的石膏头像以示感谢。
(四)
施蕴渝,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54年9月-1960年7月年就读于南师附中。
我在南师附中度过了难以忘怀的6年时间。至今我还记得高中胡百良、徐修祥老师的物理课教学,柯绮霞、周兴发老师的化学课教学,葛家覃老师的数学课教学,生动奥妙,引人入胜。南师附中老师们学养深厚的讲课,引起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把我带进了科学殿堂,养成了自己寻找参考书和自学的习惯,学习时总爱问个为什么。我中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学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为适应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为适应国家对尖端科技人才的需要,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一所新型大学,实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当年科大生物物理系与别的大学的生物学系不一样,学生不仅要学好生物,更要求学好数学、物理、化学,还要学无线电电子学。南师附中老师给我打下的数学、物理基础,以及我对数学、物理的喜爱,为我在科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使我终身受益。尤其使我从事科研能在分子生物物理这一交叉学科领域发挥作用。
南师附中也给我们最好的人文教育。我至今记得季廉方老师声情并茂地给我们朗诵“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让我们背诵《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丁文卿老师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告诉我们世界文明起源之一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文化。南师附中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高中住校,规定晚上9点熄灯,早上6点起床跑步,使我这个原本不爱运动的女孩也爱上了跑步,还参加了班级百米短跑和4X100米接力赛。我从此养成了终身运动的好习惯,今年80周岁了,身体仍然很好。那时晚自习时葛家覃老师来教室给我们答疑的情景,张玉清老师管理女生宿舍,像妈妈一样关心学生,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今天我也在学校工作,也是老师。附中老师的敬业精神,以及他(她)们对学生的关爱,永远是我的榜样。附中许多教过我们的老师已经作古,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我在南师附中6年,从初中的己班到高中的己班,同学关系一直很好。我们许多人从南师附小到南师附中,从5-6岁到今年80岁,一直保持着联系。童年少年时期纯真的友情无比珍惜。若无疫情,我们每年在南京聚会一次。现在我们南师附中的微信群中还有42人。不论在国内国外,天南海北,我们彼此关心,相互鼓励,砥砺前行。
我从南师附中到中国科技大学的人生旅程中,形成并实践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与爱同行、努力奋斗、追求卓越、永不言弃”的理念。南师附中,一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五)
施蕴中,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62年9月-1968年10月就读于南师附中。
我于1962-1968年就读于南师附中,今年将满73岁,退休后仍然在学校做教学督导。
附中的教学,不仅给予我基础知识,而且让我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数学课上,仇炳生老师让我们设法给每个题目找出多种解法。课间同学们经常为一道题的不同解法争论,为找出新的解法而兴奋不已。这训练了我们的逻辑思维,缜密而灵活。
语文课上,徐远凡老师优美的粉笔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看她的字是一种享受,希望自己也能写出那么漂亮的字。学校组织书法竞赛,将优秀作品展示在橱窗内,激起我们练习书法的热情。
外语课上,严文淑、汪遐义、徐鸣嵩老师严格准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法的训练,让我受益终身。1973年我参加高考,在外语面试的会场外等候时,听见其他学校的同学发音才知道,南师附中教的英语远胜于其他学校。我口试时,听老师说:“这个小姑娘的语音语调不错。”正因为有附中的英语基础,我有幸成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让我在中医药国际交流中没有沟通的障碍。
潘珪璋、褚步程老师的历史课,张亦瑾、徐康宁老师的地理课,每节课开始,用拍纸簿上的纸做小测验,帮助我们及时复习刚学过的知识。这种及时复习的方式,我后来有效地运用于教学,让我得到了全校学生评教第一名的好成绩。
生物、物理、化学课,在实验室做小实验,让我尝到了自己动手的乐趣。生物实验课上,王盘琴老师要求我们课后画出草履虫的图形,标出草履虫内部的结构。赵少蔼、谭全保老师的物理实验课,要求我们将电线连接起来,学习电流、电阻、电压。
音乐课上,杨雪老师弹着风琴,领着我们熟悉简谱,练习发声。美术课,张玉清、赵峻山老师领着我们在校园里,照着桃花,学习写生。
南师附中的体育教学,对我的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在附中住校期间,跟着同学们一起锻炼身体,体质明显增强,极少生病。班主任仇炳生老师每天早晨领着住校生到后山跑步,教我们如何做准备活动,如何调整呼吸,变换跑步的速度。许杰、李琳文老师的体育课上,我们不仅有田径、球类、垫上运动,还在北操场爬墙头,在金川河上走独木桥。课间大家在讲台上打乒乓球,课后围在一起打排球。这些运动不仅强健了体魄,而且培养了坚毅的性格,锻造了遇到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室的布置对学生也有影响。黑板上方挂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字样,体现附中的校风,课上抬头就能看见,印象深刻。教室后面是墙报,同学们自己动手设计版面,书写小文章、小图片,表扬好人好事,宣传班级活动。这培养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此外,各种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让我们拓宽了知识。我参加了徐康宁老师指导的地理兴趣小组。旗语活动让我了解到世界上人们沟通的另一种方式。
丁文卿老师当时被错划为右派,不能上讲台,在教务处刻钢板。我们拿到手的字迹工整的油印讲义,是他尽心尽力一笔一笔刻出来的。
在南师附中学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后来许多都用于我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包括开学第一天对学习工具的要求、点名册的制作、课堂小测验,等等。
我们1965届初中、1968届高中乙班的同学已年届古稀,在仇炳生老师的带领下,经常组织走湖活动,锻炼身体,沟通畅叙,一起开怀大笑。我们紧跟时代,学习腾讯会议、手机摄影等现代技术,以便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同学借助网络,彼此交流,增进情谊。我们班的微信群现在连仇老师和丙班的袁文共有62人。
中学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中学阶段的教育实在太重要了。非常庆幸自己曾在南师附中度过中学时代,由衷感谢南师附中给我带来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在南师附中120周年校庆之际,希望母校越办越好,深信母校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六)
刘静,微软市场部资深经理,1990年9月-1996年7月就读于南师附中。
我在1990-1996年就读于南师附中,很自豪能成为有很多校友的家庭一员,并且和巴金、袁隆平、汪道涵等做校友。
我初中和高中遇到的老师都很认真负责,个个都是在专业内有很多钻研的学者,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李建华老师是我初中的班主任,谢嗣极老师是我高中的班主任。两位都是语文老师。我对于文学的兴趣,尤其是古文和诗歌,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许祖云老师曾教过我高一语文,也使我受益匪浅。他鼓励我文学创作,还把我和其他同学写的好作文给报社投稿。当我看到自己写的文章被杂志发表时,别提有多高兴。这也让我开始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了不少信心。
我们的高中英语老师赵洁是我见过最认真和温暖的老师。她对每个学生都是微笑着,从来不说一句重话,却又会牺牲自己课余时间给大家答疑解惑直至嗓子说不出话来。每一个被她教过的学生估计都记得她,这也是对于好老师最好的肯定吧。
我一直都对理科很有兴趣。我高中理科的老师都很厉害,比如物理的李海岩老师,化学的曹云军老师和数学的杨志年老师。南师附中的资源使我对很多内容都有了比书本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各科竞赛都有老师成立小组专门进行辅导,我也借着这个机会参加过各种理科小组培训和理科竞赛,获得过省一级的奖项。这对于我后来去南京大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附中的各种实验课也很多,有专门的实验楼用来做各种实验。像生物实验课解剖青蛙,化学实验测试钠和水的化学反应,物理实验课测速度、动量、加速度之类的都会做。课间休息的时候,还可以在校园里走走。桃李阁和学校中间的中央花园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景色很美。我还记得桃李阁前的巴金雕像,应该也还是附中重量级的打卡地。
南师附中很注重体育锻炼和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也是我一直非常感激的方面。在其他中学一周可能只有一节体育课的时候,我们学校一直保持一周有四节体育课的传统。甚至在忙碌的高三,体育课也从来没有砍掉过。运动让我们更有活力地学习。而上完汗流浃背的体育课最开心的事,是在学校门口买一瓶冰镇橘子水,那股凉爽的感觉绝对能把一切的热意都赶跑。另外,在我印象中,除了正常上课,我从来没有参加过强加的任何补习班和恐怖的晚自习。一切都是自发的,由兴趣驱动的。我一天中最喜欢做的事,是在早上雷打不动的早操后,去食堂买一个飘香的肉包子,边吃边回教室,绝对让一天精力充沛,活力满满。
最后,我不得不提的是我在附中很庆幸遇到了一群聪明、努力、也很有想法的同学。他(她)们许多人如今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有的在美国当教授,有的后来成为首席经济学家等等。南师附中的校训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我还记得我和我一位同学兼好友在课余从校训讨论到《菜根谭》,分析古文用字的乐趣。回家我还抱着《菜根谭》重温了一遍,感觉收益匪浅。现在我还和不少同学保持联系,也有初中和高中班级的微信群可以随时保持联系。附中这段和老师们同学们在一起的经历,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