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从“天空之树”照片想到的

已有 2423 次阅读 2022-11-8 08:45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Credit: Li Ping/TNC Photo Contest 2022

(以上是获得2022年自然保护摄影竞赛大奖的照片)

从“天空之树”照片想到的

武夷山

    最近看到Nature杂志网站的报道,中国小伙子Li Ping拍摄的一幅照片获得2022年自然保护摄影竞赛的大奖。我倒过来搜索中文网站,看到关于这幅照片的不少报道,但在我看到的报道中(我没有详尽搜索),没有一个提到拍摄者的姓名叫Li Ping,只说是一个“小伙”。新闻报道首先要讲“谁”,可是那么多的报道都没有做到。

    我还想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民信息计划(IFAP),每年在我国相对不太发达的地区举办科技信息主题的免费培训班。有一年在福建龙岩举办培训班,本所将培训班的照片(《龙岩日报》记者拍摄的)发给了全民信息计划秘书处。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了一本报告,收入了这幅照片。IFAP秘书处特意要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请告诉我们拍摄者的姓名,我们必须将其名字在照片下面列出。

    两相对照,可见我国一些媒体的新闻素养还不行。

    下面是关于“天空之树”照片的一则报道(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701096443454457&wfr=spider&for=pc):



西藏神奇的大裂谷,由于水流冲刷而形成,宛如一棵“天空之树”

播报文章

旅游狂魔夏夏夏


2022-08-10 00:18四川百家号金牌导师,优质旅游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在西藏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永远都不会缺少神奇的地貌,每年都会有新的网红景点诞生,还有更多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掘,特别是在无人机普及之后,这个“上帝视角”总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在那曲市双湖县罗玛镇达则错南岸,就生长着西藏新晋网红景点“天空之树”。



这棵“天空之树”具体位于国道317里程碑2442处附近,在以前本是一处由水流冲刷形成的大裂谷,在这片荒芜人烟的地方似乎很常见,哪怕是现在,不刻意留意一下也会错过,但是当无人机升起之后,这个自然景观才露出了让人震撼的一幕。



它的根与国道317相连,彷佛这条国道就是它的供给线,而流水冲刷的痕迹则构成了它的躯体与枝干,甚至连树叶分叉的地方都清晰可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一棵生长茂盛的大树,不过也有人觉得它是生长在大地上的,应该叫做“大地之树”,这比“天空之树”更为贴切,不过官方给的名称就是“天空之树”,为了让游客不错过它,还专门在这里立了告示牌,毕竟这样神奇的地貌,放眼全西藏也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天空之树本身,不远处的达则错也同样值得一去,它又名达克次湖、达格济错,藏语意为“虎顶湖”,是一个典型的西藏高原咸水湖。它地处干旱、寒冷的北羌塘,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因此基本每天都是好天气,阳光下的湖泊显得十分湛蓝。



目前它的最大水深逾40米,不过要是你航拍的话,可以发现湖岸上分布多条非常明显的同心古岸堤,最高的一条据说高于现湖面90米,这就意味着达则错在遥远的冰河时期无论面积、水深均远甚于当前,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二次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科考分队在21年的时候刚完成对它的考察,不知道与天空之树的形成是否有关系。



目前无论是达则错还是天空之树都不收取任何门票,免费供游人参观,但是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是没有工作人员维护的原生态景区,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切莫乱丢垃圾,据说以前有人曾开车进入大裂谷,造成了一定的损坏,现在已经有护栏了,这个地方只有航拍,无论是人进去还是车进去都是没用的,所以还请文明旅游,不要让你的车离开公路哦!



你们觉得这个叫“天空之树”贴切还是“大地之树”?你们还知道西藏有哪些小众好玩的神奇地貌吗?欢迎在评论中与大家分享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62791.html

上一篇:美国加州一名音响工程师的哲思(128)
下一篇:见了两批客人——日记摘抄939
收藏 IP: 219.142.145.*| 热度|

16 张学文 尤明庆 刁承泰 王安良 郑永军 张晓良 杨正瓴 史晓雷 李学宽 周忠浩 晏成和 宁利中 胡泽春 赵凤光 刘钢 李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